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法律與社會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法律與社會學》是在法學和社會學的交叉領域形成的學科,對于社會學和法學具有雙重意義。本文立足于法學,淺析運用社會學的方法進行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以及簡單涉足法律與社會學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法學;社會學;同性戀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8-0221-02
   法律與社會學是將法律置于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交叉學科。該學科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旨在剖析法律與社會的關系。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法律與社會學的研究有助于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來對社會問題加以解決。
  法學與社會學的學科交叉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由學科間部分研究領域的相似性而決定的。法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規范與法律基本原理的社會科學,法律規范是統治者用來進行階級統治、規范社會秩序的統治工具,法學的內部視角重在研究法律文件本身的規范性與合理性,以及法律文件之間的內部關系;法學的外部視角關注的是法律規范與其外部的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社會的結構、組成、功能以及歷史發展變化,并通過形成的認識指導現實社會的政策方針以及各種社會團體組織結構的一門學科。可見,法學的外部視角和社會學的關注點與研究方向都與人類社會有關,因此,二者研究領域的交叉直接誕生了法律與社會學,即法社會學這門學科。社會現象包括社會政治現象、社會經濟現象、社會文化現象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建設,由此,在法學研究中,經常會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來對法與政治、法與經濟、法與社會文化以及法治與社會建設的關系進行研究。
  既然法社會學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那么我們就必須掌握社會學的兩種研究方法,即定性研究法與定量研究法。定量研究法主要用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方法,采用數據的形式進行研究。定性研究法大多是采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具體研究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和人種志等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訪談的方法。訪談的注意事項有很多,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即問題范圍不可過于寬泛,避免被采訪者無法確定回答方向。其次要注意被采訪者在訪談過程中的心態變化,提問不可步步緊逼。再次,要耐心傾聽,尊重被采訪者的發言,不可冒然打斷。最后,還要做好記錄,并在記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對被采訪者的回答中有利于社會調查、但被采訪者并未詳細闡述的觀點加以記錄,以便在隨后的提問中請被采訪者進行更為具體的回答??傊疃仍L談中提問的目的性、靈活性、邏輯性以及具體簡潔性是影響訪談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法社會學是用社會學方法來研究法學,其最終立足點是法學,因此,在深度訪談得到了所研究內容的社會現象之后,我們還應進一步重點對其進行法學角度的分析,通過訪談所得的社會現象,探尋背后的法理原因。如果在理論法學的視角下,那么將側重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法學思維的分析;如果在應用法學的視角下,那么則應在法學思維的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制定解決由社會現象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的政策法規。
  上文提及,社會現象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在探究法與政治現象時,我們實際上是以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的社會政治環境,政治環境包括總體政治氛圍、國體政體以及執政黨的執政狀況。社會政治環境通過一定的政治現象表現出來,而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這些政治現象的研究分析,為其尋找法律淵源,使政治發展與法律相互促進。在探究法與經濟現象時,我們最容易或者說能夠最直觀地了解到的就是某地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當代社會的背景下,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某地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回歸到法學視角下,探尋當地法律制度是否適應當地經濟狀況的發展,或為其尋找更能適應經濟狀況的法律規范。在探究法與文化現象時,我們關注的是某一范圍內的社會道德環境、社會宗教環境以及該范圍內的特色文化,此外法律文化也是文化現象的一方面,通過對該地文化現象的調查分析,不僅有助于成文法的研究,更有利于對該地習慣法的探究,因為社會文化習俗是社會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習慣構成了習慣法,因此我認為這二者的關系在以上三種關系中最為重要。
  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問題是法律與社會學近期的熱點問題,我想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2017年5月24日,臺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宣布,目前臺灣《民法》不允許同性婚姻,被判定為違憲的。這標志著臺灣地區成為亞洲第一個以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地區,即同性婚姻在臺灣地區合法化了。在此消息公布之后,兩岸三地掀起軒然大波,同性戀者歡呼雀躍以表揚眉吐氣,反對者則覺得違背常理,辱沒祖先。近年來,同性婚姻合法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公眾媒體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在西方國家。這也是社會學所應關注的一大社會問題。
  通過社會調查與訪談,同性戀的支持者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以及健康的,社會對待同性戀者應當像對待異性戀者一樣,同性戀者應當在法律上被賦予與異性戀者平等的法律地位,同性婚姻應當合法化,他們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標志著一個社會的進步。而反對者則認為同性戀行為是不自然、不正常、不健康的,甚至是一種罪惡。其實雙方各自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立足點不同。
  從同性戀心態以及同性戀行為的產生原因來分析,同性戀心態是人類性取向的一種,它是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而出現的。社會生活的多元化決定了人們社會心理的多元化,其中就包括性取向的多樣化,如同性戀、雙性戀等。在一些人產生了不同于大多數人的性取向的同性戀心態后,他們就會出現相應的同性戀行為,但是由于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的主要婚姻形式都是男女婚配,從古至今的同性戀者都是社會中的少數人,中國古代有“比頑童”之說,意思就是同性戀,屬于淫亂,是極大的十種過失之一,古人認為它的害處就是喪家亡國。而在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將同性戀當成犯罪,并有“男和男行可羞辱之事,就在自己身上收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神判定,行這樣的事的人是當死的”之說。雖然中國古代對同性戀者也給予了一定的寬容,但是在婚姻問題上卻絕不容其挑戰。中世紀西方對同性戀者不予寬容,甚至加以迫害,更是絕對禁止同性婚姻。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國講究綱常倫理,所以對婚姻雙方的認定就更容易被限定于男女之間,這種觀點延續至今,與新出現的同性婚姻觀點相碰撞,才會產生爭論與沖突。但是,我認為社會在變化,人類的心理也在隨著社會與時代的進步而急劇變化,那么用于調整社會的法律在面對上述社會現象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嗎?法律是調整社會的工具,當社會中出現了新現象,需要法律加以保障的時候,法律就應當做出新的規范。從人權的角度分析,一個人對自己性取向以及婚配的選擇應當是自由的,既然我們可以選擇結婚與不結婚,那么為什么在選擇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的問題上會引起那么大的波瀾呢?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部分人的傳統觀念尚未轉變。法律應當充分保障自然意義上的人與社會意義上的人,而自然意義上的人主要是指人類合理的天性,其中就包括對配偶的選擇。有人可能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有悖于社會倫理、人類倫理,但是倫理在本質上是觀念意義上的東西,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更新變化的。法律所追求的是人與人的平等,所以如果異性婚姻能夠被法律認同,而與異性婚姻同質、在本質上都是人對配偶選擇的權利的同性婚姻,也應當被法律所確認。因此,雖然我不能接受同性婚姻在自身發生,但是出于理性思考,我尊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以上便是我對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一社會問題的法律思考。
  法律與社會學是法律研究者進行社會實踐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導法治進程的重要學科基礎,因此在法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應當加以重視,以便在學理層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參考文獻:
  [1]楊帆.法國法社會學的發展與轉型——兼議中國語境下的法學研究范式之爭[J].社會科學文摘,2018,(5).
  [2]何勤華,李琴.英國法社會學研究70年——以“社會—法律”研究的變遷為重點[J].法學,2017,(12).
  Abstract:Law and sociology is a discipline formed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law and sociology.Based on law,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legal research using sociological methods,as well as the hot issues of legal and sociological study.
  Key words:law;sociology;ga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5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