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112—01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數學學科的價值日益凸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一線數學教師關注的焦點。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因素,它決定著學生能否主動地去學習,能否高效迅速地掌握知識點。因此,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階段,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在具體教學中,要用激勵式的語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如,經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創意”等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提醒式的語言鞭策學生。比如,在教學“小數的乘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有一位學生因為視覺問題,將“3.5×10”誤寫成“35×10”。筆者發現后及時提醒他,并在黑板上寫上一個“.”,告訴學生們:如果沒有這個小數點,那么這個算式的大小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的這一做法,不但提醒了學生,而且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引發了學生的敬佩之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
二、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大多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所學知識,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其實,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的,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的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記憶會更加牢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對這些知識進行學習、總結,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以此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開展“除法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動物園里有5只猴子,飼養員手里有25粒花生。然后,鼓勵學生根據情境中的已知條件提出問題。當有學生提出:如果把這25粒花生分給5只猴子,應該怎么分呢?教師應及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肯定,并讓其他學生嘗試提出一些問題。最后,教師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引領學生一起參與解題過程,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不但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饋教師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學實踐證明: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精心設計問題,才能避免乏味的“題海戰術”,幫助學生擺脫繁重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設計,提高作業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比如,將課堂練習設置為“勇攀高峰”“快樂大比拼”等競賽類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悅。此外,教師還要積極設計具有開放性的練習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靈活。比如,在教學完“元、角、分”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超市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開展交易活動,使學生在交易活動中學會錢幣的運用,并正確認識“元、角、分”。
五、開展合作學習
新課改強調,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等將其分為幾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圍繞一個數學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這樣,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也能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能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操作:用12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接長方形,并根據自己拼接的情況,將課本中的表格填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很快可以發現:利用12個小正方形拼接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討論:“所拼成的長方形和長有怎樣的關系?和寬有怎樣的關系?和面積有怎樣的關系?”有了之前的實踐操作,學生的討論會更加順利,并在討論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做,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