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英語素質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代教育倡導素質教育,對于英語素質教育的實施,筆者認為學校、教師、學生必須對英語素質教育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切實施行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以“分”來評價學生的觀念,注重啟發式教學,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和氛圍。英語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提高其身、心素質和交際能力。為此教師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方能承擔起素質教育的重任。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的主體,它順應時代潮流,是國富民強之根本。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在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基礎上,主要在后天社會環境、教育的影響下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在德、智、體諸方面獲得積極的、持久的、穩定的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優化學習氛圍,創設會話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中學英語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自然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和英語語間、語調。教師的語言是一種專業語言,要在簡明、準確、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和韻律、節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語教師必須堅持用英語教學,讓學生用英語來想英語。同時,相應的“體太語”要盡可能符合英美人的習慣,這種“仿真”,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語語言環境之中,以滿足學生語言美之心理需求。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除了口語流利外,還要學點洋腔洋調,注重語意與語境、語調與語速相結合。語言要風趣,有幽默感。英語教師不應總板著面孔上課,這樣學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師生感情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教師要善于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
二、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大多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因此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首當其沖。傳統的“應試教育”不足之處即在于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表現為“教學內容繁雜,“四會三會”等目標不明確、不突出,對學生學習態度、興趣、自信心、學習策略及習慣的培養都沒有具體目標,無的放矢。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目標分級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給基礎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首先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作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庫,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注重學習水平層次和個性差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英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按照教材體系和學生認識水平,使學生養成如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這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滿了自信,懷著成功感,激發了濃厚的熱情,消除了英語學習中的畏怯心理。
四、創設交際情境,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是一種交際工具。實踐證明學習語言除了有科學的學習方法,還有一條最佳捷徑,那便是有一個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
在教學實際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境,但我們絕對有能力營造、創設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小環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優美動聽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創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等無不給語言教師提供了豐富的交際素材。
五、加大繼續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最終實施者,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因此,教師素質再教育、再提高勢在必行。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新時期的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熱愛學生、主動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并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創業精神,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文化素質,深入領會教學大綱,全面透徹地掌握教材,熟悉語言教學規律,研究學生心理和學習策略,同時加深對英語國家歷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風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知識結構和視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第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總結、積累教學經驗,研究教學方法,參與教改實驗,撰寫教研論文,以教研促教學,增強“科研先行”意識,做好使自己由“經驗型”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工作,使英語教學工作科學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順利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