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素質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在過去一段時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機會較少和出于就業的考慮等原因,教育存在著“為教育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傾向,即所謂的應試教育。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來,素質教育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但舊的課程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為解決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力爭取得素質教育突破性進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體制;知識水平
教育是關系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作為國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經或現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關注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辦各自的特色”。
因此,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方式應運而生。
“素質教育”這個詞越來越廣泛應用,與此同時,要求對統治教育上千年的所謂“應試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又怎樣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呢?
所謂素質教育,即培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步入社會不會有一種貪圖和盲從感,這樣培養出的人才能既有廣泛的知識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創造力,這才是我們社會真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教育怎樣培養復合型人才呢?教育理論家認為,我們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素質:一是能夠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人才;二是能夠參與全球性競爭與合作的人才;三是能夠主動適應、積極推進甚至引導一系列社會變革的人才。這就是說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的特點。
但是由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因此,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必須打破已有應試教育機制,建立起強有力的素質教育運行機制,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總趨勢,也是我國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我們進行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不是簡單地重復別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應變力,就必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不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創造才能就難以形成。而且隨著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21世紀教學將更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引導,把這些作為我們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做到各盡其才,使每個人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雖不是現階段的新提法,但它卻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師是關鍵: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是真正進行了因材施教呢?教師必須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并根據情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進行教育。學生好比一本書,只有你讀懂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熱愛他們;只有你熱愛了,才能真正奉獻你的所有。所以,教師真正的了解和喜歡學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應試”的急劇膨脹,也就沒有素質教育的提出。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我們面臨的任務。但是,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也應包括應試的能力,不然各類升學考試,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試,還有什么“托?!钡?,過不了關,也說不過去。
素質,不可能是各種素質門類的平均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個人既具有陳景潤的數學素質,有具有劉翔的運動素質。一個得到素質良好發展的人,應是領悟了現代人應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質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并服從于社會需求,使自我這個小宇宙在社會這個大宇宙中迸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結束語:人的素質是先天的稟賦與后天教育訓練的“合金”,有著豐富的內涵。中小學教育應遵循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規律、特點,著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即把每個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又有特長的,或者叫“合格加特長”的人才,這正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最大特點。這完全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共性和個性的客觀規律的。素質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因此,素質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同時,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是個性特長發展的基礎,就學生個人來講,個性特長的發展才是全面發展的核心所在。因為,沒有個性特長的發展,其余面的發展就無從談起。事實上,學生的全面發展中也包含著個性特長的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同時也應該是具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將學生內在的潛能挖掘出來,并為他們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教育活動。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掌握人類優秀文化科學的基礎上,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將來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柳斌:《關于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8合期
[2]《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3]《文秘之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