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文本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述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提出運用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推進,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把文本的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通過研究目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了閱讀和寫作的重要關系,提出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設計來構建高效的寫作教學模式的建議。
一、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 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不能相互剝離、割裂,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授課時,都把大多數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單詞,短語以及語法講解中,對學生寫作的引導可謂少之又少,甚至幾乎沒有作文評講的時間和課時安排,這導致學生對寫作興趣不濃,寫作水平低下,不會寫,害怕寫。
?。ǘ? 寫作教學時缺乏靈活多變教學的方法,寫作課整體顯得方式單調,乏味,很難使學生產生興趣。教師通過讓學生背誦記憶大量固定的短語和句式來完成對學生寫作教學的指導,沒有去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文體的解讀和整體篇章的構建。在缺乏良好寫作語境的情況下,學生沒能形成一定的語篇和交際意識,所以寫出的作文看似內容完整,詞塊豐富,但是文章整體卻顯得生硬,前后缺少勾連,缺乏內涵和思想,更談不上創新。
?。ㄈ? 許多教師在批閱和評講作文時,重視字、詞、語法的準確性,忽視了對文章所要表達的邏輯內容和情感進行指導性的評價,文章習作的批改變成了文章語病的修正,這樣的作文批閱不僅費事、費力,事倍功半,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二、 讀寫結合的理論基礎
?。ㄒ唬? 閱讀是積累,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理論認為:語言輸出的寫作需要足量、可理解、有意義而且高品質的閱讀文本的輸入。
所以由于我們學生缺乏英語這種自然的語言環境,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只有通過精選大量的高質量的文本對學生進行輸入,并幫助其理解和領悟,真正地做到把文本里面的內容吸收,并轉化為自己認知。
所以,閱讀是積累儲備的過程,是學生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高中英語思維型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就是以閱讀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寫作為最終目的,讓學生在熟悉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所學到的語言、句式、結構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去,搭建出寫作的支架,實現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ǘ? 寫作是運用,是對閱讀的延伸和外化
語言學家Swain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設理論認為:在非自然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語言的輸出,學會用正確和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和情感。
教師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在以語言輸出為目的的教學任務驅動下,著力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脈絡和要點,幫助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挖掘文本中可用的寫作素材,幫助學生通過語言句式的模仿,將文本中的精華滲透到寫作中去,這樣的過程是對閱讀教學的一種很好的深化,是創新思維的再現。
總之,閱讀與寫作是相互配合,相互輔助,缺一不可的。大量的閱讀有助于學生總結語言的規律,培養英語思維的能力,學生通過與文本的積極互動和回讀,不斷修正自己的語言錯誤,從而真正地厚積薄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能力。而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寫作訓練,也可以使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問題,同時更好地掌握語言的特點,而這一切最終也會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 基于教材的讀寫結合的教學設計
基于教材的讀寫結合教學是指在日常教學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課本閱讀材料,教師通過分析文章的體裁、結構與主題,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品味文本精華,提升思維能力,進而指導學生開展讀后續寫、讀后仿寫,概要寫作等寫作活動。教材文本是學生最熟悉且理解最透徹的文本材料,所以拿來作為讀寫結合的教學使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 讀后續寫,思維的拓展與延伸
讀后續寫是指學生在閱讀并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展開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與推斷,完成對文章的續寫,使之成為內容連貫、情節完整的文本。
讀后續寫作為結合閱讀理解進行后續寫作練習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展開聯想,力求創新,是對思維能力的有效拓展。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許多以記敘文為主,貼近生活,結構清晰,結尾處留有懸念,能夠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和欲望的文本范例。教師可以精選這些文本素材,指導學生開展讀后續寫活動。
高中英語人教版第三模塊“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的“A sad story”講述了一對現代年輕人因弄錯約會地點而錯失與對方約會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對中國古代著名的“牛郎與織女”及由此演變出來的“乞巧節”的介紹。
在整個文本的末尾,作者并沒有直接給出故事的結局,而是通過問題What would he do?給讀者留下大量的思考、想象和拓展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Do you think Li Fang is sure about his love for Hu Jin? If Hu Jin didnt turn up,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his place? When you find out later that the flowers and chocolate are gone,what would you do? Can you predict the ending of this story? Is it a happy one or a sad one? Why? 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列出盡可能多的選擇和理由,為而后的寫作打開思路。在完成編寫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內容情節的合理性,評選出the most moving story,the most surprising story,the best wellwritten story等,在增加寫作趣味性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和延伸。
?。ǘ? 讀后仿寫,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讀后仿寫是指讀懂并領悟文本之后,根據自身語言表達的需求,模仿范文來進行寫作。讀后仿寫是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僅能夠讓寫作變得輕松愉快而且還可以不知不覺地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去享受寫作的樂趣。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文章結構層次清晰,布局合理,語言句式優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良好憑借。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展開讀后仿寫,仿文章立意,仿篇章結構,仿語言句式,仿表現手法等等。課文的仿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寫作的難度,由于課文的結構語法教師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解析,所以用課文作為寫作練習的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克服畏難的心理。
人教版模塊三“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的“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這一課,以Festivals為話題,精選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四個重要節日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和 Spring。文章通過講述這些節日的目的、意義、內容、時間、地點等來增加大家對節日的認識和了解。
教師可以通過When and where do the festivals take plac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festival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that time? What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等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關于節日介紹的基本行文要素:date,origin,what it celebrates,what people do 最后通過任務驅動,布置學生收集整理資料,活躍思維,完成一篇簡短的節日仿寫。當然,課本范文中的一些關于節日描寫的優美句式比如:in memory of,dress up,day and night,get together...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中直接提取或者稍微加工,實現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四、 概要寫作,信息的提煉與整合
概要寫作是指不發表任何的主觀評論,用自己的語言對原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進行有邏輯地概括。概要寫作是閱讀和寫作的完美結合,它對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許多結構脈絡清晰,難度適中,主題思想明確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閱讀、分析文本結構入手,再進行文本要點、段落主題句的提煉,最后在此基礎上,過渡到對文本簡要而又客觀的概述。
人教版模塊一“Earthquakes”中的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它寫的是我國1976年發生的唐山地震。文章主要通過地震前的一些預兆,地震過程和地震后的救災工作對這場地震進行描述。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順著課本的內容按照timeline列出唐山地震前后所發生的事情,整理出before the earth(dangerous signs),during the earthquake(serious damages)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hopeful rescues)的文本結構與情節框架。接著指導學生整理歸納出各個段落的大意,最后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提煉和整合。
五、 小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源泉,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讀寫結合相得益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當然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有其他的形似,比如讀后擴寫,讀后感想,讀后摘要等。
教師應根據教材文本題材特點,不斷拓寬寫作途徑,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地展開讀寫結合的教學訓練,相信經過有意識地培養與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初明.讀后續寫是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5):2-7.
[2]薛靜波.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寫作支架的有效構建[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9):27-32.
[3]林躍武.李慧燕.概要寫作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大家,2010(3):71-72.
作者簡介:陳心舟,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高級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5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