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在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人皆有靈魂,但靈魂未必總是在場的?,F代生活的特點之一是靈魂的缺席,它表現在各個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寧的快節奏,遠離自然,傳統的失落,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的喪失等等。因此,現代人雖然異常忙碌,卻仍不免感到空虛。
一個人無論怎樣超凡脫俗,總是要過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總是平凡的。所以,靈魂的在場未必表現為隱居修道之類的極端形式,在絕大多數情形下,恰恰是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能夠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變成了無休止的勞作和消費,那本應是享受之主體的靈魂往往被排擠得沒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羅萬象的,包括工作與閑暇、自然與居住、獨處與交往等。在人生的所有這些場景中,生活的質量都取決于靈魂是否在場。
在時間上,一個人的生活可分為兩部分,即工作與閑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種能夠體現一個人的靈魂的獨特傾向的工作。當然,遠非所有的人都能從事自己稱心的職業,但是,一個人只要真正優秀,他就多半能夠突破職業的約束,對于他來說,他的心血所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業余所為。同時,我也贊成這樣的標準:一個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決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為本身。這就好比造物主在創造萬物之時,是以同樣的關注之心創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蟲或一頭巨象的。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力求盡善盡美,并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這樣的工作態度中的確蘊含著一種神性,不是所謂職業道德或敬業精神所能概括的。度閑的質量亦應取決于靈魂所獲得的愉悅,沒有靈魂的參與,再高的消費也只是低質量地消度了寶貴的閑暇時間。
在空間上,可以把環境劃分為自然和人工兩種類型。如果說自然是靈魂的來源和歸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應該是靈魂在塵世的家園。無論是與自然,還是與人工的建筑,都應該有一種親密的關系??臻g具有一種神圣性,但現代人對此已經完全陌生了。對于過去許多世代的人來說,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們是歷史和記憶,血緣和信念。正像有人詩意地表達的那樣:“舊建筑在歌唱?!笨墒乾F在,人卻迷失在了高樓的迷宮之中,不管我們為裝修付出了多少金錢和力氣,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們的,我們仍然是居無定所的流浪者。
說到人與人的關系,則不外是獨處和社會交往兩種狀態。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誼、鄰里以及更廣泛的人際關系。令人擔憂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的消失。譬如說,論及婚姻問題,從前的大師們關注的是靈魂,現在的大師們卻大談心理分析和治療。書信、日記、交談……這些親切的表達方式是更適合于靈魂需要的,現在也已成為稀有之物,而被公關之類的功利行動或上網之類的虛擬社交取代了。應該承認,現代人是孤獨的。但是,由于靈魂的缺席,這種孤獨就成了單純的懲罰。相反,倘若靈魂在場,我們就會體驗到獨處時的充實,從而把孤獨也看作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
(選自《周國平自選集》)
[【徐老師點讀】]
周國平的《靈魂的在場》,從三個角度談了人的三個存在狀態:工作與閑暇、自然與居住、獨處與社交。不論工作與閑暇,都能因力求盡善盡美,即便工作不是自己的喜愛,也能做到靈魂在場,而獲得某一領域的出類拔萃以及從中汲取的快樂;自然與居所,有靈魂的堅守,便可尋得生的坦然。自然中,沉醉其間,方可得自然之浸染,愉悅身心。居所不是無聲息的空殼,而靈魂在場的居所,便覺建筑在唱歌,這是心的折射,也是審美之眼、之心所得到的深層體悟。作為哲學家的周國平對孤獨的評述,尤為辯證。如果靈魂在場,孤獨也是一種享受,它令人充實而寧靜,能與自己作深層對話,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而若是無心之堅守的獨處,便如丟失了自我,心之躁,亦是自我的一種懲罰。故身心與靈肉的始終相依,即使獨處,也是一種幸福與安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