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教學要關注細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離不開口語交際,良好的口語交際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需的訓練環節,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結合教學實踐提出要使口語交際教學更完美,務必要關注以下細節:關注口語交際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融入情境氛圍傾聽、表達、交流;關注學生的體驗,制定適合學生特點的多樣教法;關注教材,靈活創造地運用教材;關注思想修養,文明口語交際課堂,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高尚文雅的交流能力。
[關鍵詞]小學口語交際教學;創設情境;文明交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96-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強調指出,口語交際要使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呢?
一、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自然交際
教學中,恰當的情境創設,會很好地觸及學生的情緒和精神,能夠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口語交際中去,從不說到想說,從沒話說到有話說,從愿說到樂說,從不會說到會說。這樣日積月累,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也為以后的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巧用圖片,再現情境。圖畫是促進兒童展開想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說話的“興奮劑”;生動逼真的圖畫易于兒童接受,這樣能有效喚起學生觀察、思考和說話的興趣。如教《我喜愛的小工藝品》這課時,考慮到工藝品的保護性,我不要求學生帶實物到課堂上來,就引導學生用畫畫或相片把自己喜愛的小工藝品展示給同學們看,然后再按一定順序介紹小工藝品。課堂上學生指著自己的圖畫或相片講得有滋有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師生共演,進入情境 。教師如果能參與學生的活動,就會成為學生活動的催化劑。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表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睂τ腥さ谋硌萸楣澓腿宋铮瑢W生們會饒有興趣,加上老師的參與表演,更讓他們有了動力。在師生共演中學生會很快進入情境,入情入境的表演,自然就能激發他們說得有聲有色。記得教學《介紹家鄉的一處景點》這節口語交際課,我先扮演導游,學生們扮演游客,我熱情的接待,親切的導游詞,激活了情境氣氛,學生紛紛要求換位表演。學生們稚嫩的笑容,繪聲繪色的景點介紹,讓我看到口語交際課的成功之處。
3.結合生活,活用教材。雖然教材中每個口語交際編排幾乎都是圖文并茂,但是假如我們只是就教材內容本身展開口語交際活動,有時就會和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那么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采用適合學生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靈活、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口語交際訓練中來。如教學《楊氏之子》后,我就安排了一節《客人來我家》的口語交際課,讓學生在想象的生活場景中文明機智地對話,增加了口語交際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二、以生為本,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式
1.“因生施教”。 學生都是個性發展中的人,語言水平,性格修養,乃至學習智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要從學生角度思考,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差異性,堅信學生的差異也是教育資源,進而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多樣的方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許多教師都采用了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學生層次不同,旨在鼓勵兵練兵,兵教兵,兵帶兵,使每個學生在組內都有參與討論發言的機會,也有傾聽的機會,使不同的學生在口語交際訓練過程中都有提高。
2.“因材施教”。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感覺口語交際訓練活力不斷,新鮮不斷,把每一次口語交際訓練都當作難得的珍貴體驗。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訓練方式,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語文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口語交際訓練,引導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還可以運用如說一說、做一做、玩一玩、猜一猜、唱一唱、跳一跳等大家熟悉且喜歡的活動方式,只要我們精心地謀劃每一次教學活動,做到因材施教,這些看似簡單的老辦法也能煥發出新的光彩。
三、提升人文修養,文明口語交際
小學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教學還應注意人文教育,既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又要培養學生高雅的談吐修養。要求學生文明和諧地與人交流,不把臟話或不利于團結的話帶進課堂。及時糾正學生說話偏題、煩瑣、片面、傷人等毛病。對交流與傾聽的態度習慣、語言規范等進行指點,使學生沐浴在良好高雅的口語交際中。
總之,口語交際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也是方法紛呈,各顯神通,仁智灼見。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良好的口語交際,對學生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前行,謀思路,找方法,如此,一定會使口語交際教學更加亮麗精彩。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