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物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也是中考必考科目,通過對初中物理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教授物理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教會學生如比值定義法、類比法等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重視科學方法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加讓學生從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本文主要從科學方法教育的概念、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實踐研究
引言
根據中學物理課程的課程標準,在物理教學中有兩個層面的要求,一是引導學生獲取科學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如今的物理考試命題也逐漸靈活,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設計能力,這就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方法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我國的中學物理教育還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忽視了對學生的科學方法教育,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認識到這種弊端,需及時想辦法解決,在初中物理學科的教與學過程中,應該滲透進科學方法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一、科學方法教育的概念
?。ㄒ唬┛茖W方法的概況
人類運用于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的全部正確方法被稱為科學方法。而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就是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所運用的方法技巧,這些方法技巧包含了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思路、規則、技巧和模式等,對學生學習物理有很大的幫助。
科學方法具有主體性、規律性和保真性的特點。
科學方法的一般步驟包括:第一,首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第二,剔除問題的非本質方面;第三,收集問題相關的全部數據;第四,根據收集的數據,作出初步的概括說明,提出假說或假設;第五,就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假說是否成立;第六,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二)科學方法的種類
科學方法的種類主要有類比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實驗推理法、等,這些科學方法各有特點,在學習不同的物理知識的時候,根據知識的特點使用不同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
?。ㄒ唬╊惐确ㄔ诔踔形锢斫虒W中的實踐
類比法是初中物理學習中使用比較多的科學方法。類比法是用人們熟悉的、具體有形的事物來類比人們陌生的、抽象無形的事物的一種推理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的概念或規律。在初中物理中,常用水流類比電流、用水壓類比電壓等,這些就是類比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在學習電流時,電流是學生比較陌生的,也是一種抽象無形的事物,那么就可以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水流來類比,而水流又是具體的、有形的,在學習電流的過程,把兩者放在一起類比,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電流的概念,讓學生建立起對電流的認識。
?。ǘ┛刂谱兞糠ㄔ诔踔形锢斫虒W中的應用
控制變量法是在研究物理規律時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初中物理的學習中,一些物理規律的研究要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很多研究都會受多個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就是變量。在這種存在多個變量的情況之下,在實驗過程中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研究這一變化的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從而在綜合后得出結論。
控制變量法在初中物理中很常用,在研究“位移和速度、時間的關系”“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研究電阻與電流的關系”等問題的時候就要用控制變量法。
以“研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為例來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研究。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先讓學生進行討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認為有可能是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同學都會說到的因素包括物體的重量、接觸的材料類型、接觸面的大小、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等,然后對這些因素進行實驗。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提出一個假設“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對摩擦力的大小有影響”,準備實驗器材:光滑的長木板、有毛刺的長木板、鋪著沙子的長木板、鉤碼盒、彈簧測力計、砂紙、毛巾、木塊,讓學生選擇器材進行多次實驗。通過實驗發現要控制住壓力、接觸面積、接觸材料等變量,只改變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才能夠得出較為精確的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成反比”,接觸面越光滑物體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ㄈ┺D換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轉換法在初中物理學習中也比較常用,主要運用于不常見、不可見,陌生又復雜的現象,以保證相同效果為前提,將之轉換為生活中常見、可見,熟悉又簡單事物的方法。轉換法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學習中一些陌生的概念和規律。
在學習磁場的時候,把小磁針放在磁鐵周圍,小磁針會在磁鐵的周圍轉動,在這個實驗中,磁場是不可見的,但是小磁針在磁鐵周圍轉動這一現象是可見的,能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磁場的存在和概念。
三、結束語
初中物理學習不僅是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更是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學生在學習物理時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要主動地吸收,大膽提出疑問并進行論證,重視學習物理規律、物理概念的論證過程而非簡單的知識點記憶。針對學生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思維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中掌握物理學的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和研究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波.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7.14(14):78-79
[2]張杰.淺議初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途徑[J].好家長,2017(46):159
[3]王力新.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J].新校園(中旬),2017(1):138
[4]陳銳祥.初中物理常見科學研究方法淺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7(8):266-2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9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