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古詩教學的有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五步教學法”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會詩的意境美;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推敲品析古詩的語言美;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領悟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五步教學法”
  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可謂光輝燦爛,古詩詞更是這座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學習古代詩詞,對于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出古詩“五步教學法”,即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和拓詩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一、知詩人
  古詩大多都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或經歷下有感而發寫下的,所以,學習古詩不能單一地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悟詩的情感。在初讀的時候,可以引領學生了解詩人及古詩的寫作背景。例如,在學習《游子吟》時,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孟郊的生平簡歷之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對理解詩句、體會情感有益的信息。如孟郊一生漂泊無依,貧困潦倒,年近五十才中進士,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職,便將母親接來住。大半生母子相依的清貧生活,讓他感受到了母愛的深沉與偉大。這首詩就寫于此時。在此基礎上,學生再讀這首詩,自然能夠加深對課文中蘊含情感的理解。
  二、解詩題
  詩詞的題目是詩的靈魂,包含著很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等等。因此,在教學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解讀詩詞的題目入手,以達到管中窺豹的目的。
  1.通過解詩題,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也都有自身的特點。如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所以,在學習詩詞以前,要讓學生有意識地從題目中過濾出相關知識,熟悉文體特點和文化知識,這對學習詩詞大有裨益。
  2.從題目判斷詩詞的題材類別
  要引導學生從詩詞題目有限的文字里分辨出借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田園詩、送贈思鄉詩等題材類別,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古詩詞。
  借景抒情詩,即詩人借助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這樣的詩作往往以自然景觀為題材,借以寄托詩人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從題目中的“望”字,可知詩歌一定是寫景抒情詩。
  詠物言志詩,即詩人借助某景(物)的特征,表達自己的志向、品質和理想。當然,所詠之物要與所表達的志向和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如于謙的《石灰吟》和鄭板橋的《竹石》,從題目可知,作者是借石灰和竹子來表達自己的高尚品質。
  邊塞征戰詩,一般都以反映將士軍旅征戰生活為題材。古往今來涌現出了一大批邊塞詩人,他們寫出了《出塞》《塞下曲》《從軍行》等邊塞詩。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關”“塞”“行”等與邊塞有關的字眼判斷詩詞的題材。
  還有反映田園生活的詩詞,如《四時田園雜興》《歸園田居》等;還有借古人或事件抒發緬懷、感嘆之情的懷古詠史詩,如《赤壁》《蜀相》等。
  3.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
  有的詩題能直接表現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讀懂了詩題,就能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所指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三、明詩意
  1.從品詞析句入手感知詩意
  古詩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經過詩人仔細推敲而來的,精致而富有內涵,遣詞造句中飽含詩人的情感。教學中不應過分地強調教學技巧,應順其自然,按著古詩的意境來分析體味詩句,否則,不但破壞了古詩的美感,而且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每首詩的特點,從每一個詞、每一個字出發,在學生對字詞有了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啟發并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如教學《題西林壁》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張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照片,把廬山各個方向、各個角度不同的姿態與魅力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之后再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會說他無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反復閱讀古詩后,學生會結合廬山的照片,真正領悟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2.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
  現行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往往也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這些“圖資源”,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從插圖中了解詩歌大意。如教《詠鵝》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水中荷花盛開,好看極了;幾只大白鵝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著,長長的脖子一伸一伸地,向著藍天唱著歌,潔白的羽毛浮在碧綠的水面上,那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多么美麗的圖畫??!駱賓王看到這樣的場景寫下了《詠鵝》一詩。此時,詩的大意就不點自破了。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
  學習一段時間古詩后,學生就會逐漸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已有的舊知,促進學生對新授詩的感知和理解。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移舟泊煙渚”和“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句詩,這樣“泊”的意思學生自然就懂了。
  4.從情境表演入手感知詩意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精力比較旺盛,喜歡表現自我。所以,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寬松、開放的表演平臺,使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例如,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時,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動態地展現了兒童的活動。結合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我讓學生表演村童撲蝶的情景,在角色扮演中體驗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思想感情。   四、悟詩情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詩歌的情感和意境,教師應創設情境,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升華情感。如教學汪中的《別母》一詩,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詩句中飽滿而深沉的母愛。首先,課件出示畫面:白發蒼蒼的老母在油燈下為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這樣深厚的恩情怎能報答得了呢?所以,作者才會發出感慨:“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里人。”接著引導學生深情地朗誦古詩。之后再把學生從汪中的頌母情境中拉回到現實,讓他們想想自己的母親,并說說最想對母親說的話。最后引導學生凝煉感情,把對母親的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也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
  五、拓詩文
  1.同主題作品延伸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歌頌偉大母親的詩作,有孟郊的《游子吟》和汪中的《別母》等;邊塞詩有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和王之渙的《涼州詞》等;送別詩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和李白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贈汪倫》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逐字教學”“逐句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主題凝聚,這樣就會豐富學生的詩詞積累。
  2.同詩人作品延伸
  拓展延伸同詩人的作品,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詩作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在讀書漫游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詩、樂府詩和贈別詩,如《望天門山》《江夏行》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在政治仕途失意后,他創作出了大量批判性的詩,如《蜀道難》《行路難》《烏夜啼》等;在身經戰亂之苦后,又創作出了大量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作,如《猛虎行》《奔亡道中》等。不同的詩風表現了詩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感。
  3.同題材作品延伸
  要想更好地鑒賞古詩詞,就必須以題材為載體,準確判斷,清晰分類,強化積累。如諷刺類詩,可以積累《碩鼠》《蜂》《題臨安邸》等;哲理類詩,可以積累《題西林壁》《觀書有感》《琴詩》等;詠史類詩,可以積累《詠史》《焚書坑》《題烏江亭》等;懷古類詩,可以積累《念奴嬌·赤壁懷古》《登金陵鳳凰臺》《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古詩詞的魅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古詩文這顆傳統文化中的明珠更加璀璨奪目。
  參考文獻:
  [1]李友琴.淺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新課程學(上),2011,(1).
  [2]葛敏蕓.讓古詩教學充滿活力[J].教育藝術,2010,(4).
  [3]孫若娟.想象,讓思維展翅翱翔:淺議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3,(10).
  [4]林惜娥,有關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分析[J].學苑教育,201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83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