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的關鍵。語文課堂中古詩文的內容既符合小學生學習的認知,又充滿了童趣,具有詩、境、字、情等多種美,是滲透美育的優秀材料。因此,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小學語文中古詩教學為切入點,滲透美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美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40-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育功能和重要性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建立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做好古詩文的美育滲透,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和感受。
  一、觀察引導 欣賞詩美
  小學生時期,學生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做好學生想象力的引導,幫助學生在觀察中欣賞古詩文之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古詩文的內容通常是配有插圖的,插圖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通過對插圖的觀察了解詩的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插圖轉移到多媒體同時拓展圖片內容,讓學生在觀察中欣賞詩文的魅力,更好的理解詩文表達的內容。
  如北師大版《鳥鳴澗》課程教學中,教材中既有的插圖是靜態的內容,無法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詩文的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教材中的插圖轉移到多媒體課件當中,同時拓展圖片內容,補充月夜等圖片,在講解的過程中,每一個課件的頁面背景都應該符合古詩文的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內容,了解古詩的魅力,在“月出驚山鳥”這一句分析時,背景應該是一張月夜圖,單純只有月亮不能體現出這一句詩文的意境,而是應選擇月夜與群山的圖片,月夜之下,只看到群山的山峰,突出月夜寂靜之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月夜寂靜之美,這樣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月夜寂靜之下,隨著月亮上升,月光撒入山谷當中,鳥兒受驚在林中鳴叫的場景(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展示月亮上升,月光撒入山谷的場景)。
  二、情境創設 體驗境美
  古詩文的美在于詩文的意境,這種意境簡單依靠想象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有實地實景具體感知才能得到。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但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意見的創設,引導學生進入美的意境當中,更好的了解詩文塑造的內容。意境的塑造需要結合現代網絡技術,通過音樂、視頻、動畫、圖片等內容相結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到古詩文意境的美,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意境的美表達出來,將感受到的意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如北師大版《暮江吟》課程教學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就是一種很好的意境,其描繪的是紅日西沉的畫面。紅日西沉的畫面非常普遍,學生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但很少會有學生觀察到生活中的情景,了解紅日西沉的含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先翻譯這句話:一道余輝鋪在江面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江水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出殷紅,翻譯后讓學生感受具體的意境,讓學生思考,同時配合多個紅日西沉的畫面,加強學生的體驗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文的意境的感受和感悟。
  三、語句推敲 領會字美
  古詩中字美是最為突出的,也是語文教學中最為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品味意境的同時學會推敲語句,學會對文字的推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魅力。古詩文的內容文字都是經過反復推薦的,語言凝練,很多內容簡單通過閱讀是無法理解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師應培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學會替換內容,通過替換了解意見的差距,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對文字美的理解。
  如北師大版《江畔獨步尋花》課程教學中,“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的句就非常凝練,簡單幾個字就描繪了一幅花香四溢的場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單獨拿出來一個“壓”字,讓學生體會文字的魅力,加入將“壓”字變為“掛”字是否可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掛枝低”,花朵掛在枝條上也比較常見,而且在作文習作中在描寫花朵是也經常用掛來形容,鮮花掛滿枝頭。然后讓學生對比掛字和壓字的區別,在具體意境方面的區別,讓學生對意境變化進行分析和對比,通過了解文字變化帶來的意境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文字的魅力,了解文字推敲的技巧。
  四、閱讀多樣 感受情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古詩文的閱讀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情感的美,了解古詩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朗讀的前提是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和教師恰當的指導上,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后,通過教師的指導,在朗讀過程中很容易進入文章所表達的情境當中,激發學生想象心理,幫助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與作者情感融合為一體,形成獨特的認知,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工作,感受古詩文的情真意切。
  如北師大版《飲湖上初晴后雨》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導學階段應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朗讀,通過朗讀幫助學生讀通順,建立起對《飲湖上初晴后雨》初步的認知,了解寫的景色和內容,然后對文字內容進行分析,特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內容進行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帶有感情的朗讀,根據文字內容的理解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范讀和播放朗讀錄音,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升學生閱讀的氛圍,然后進行具體閱讀,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真實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特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話的含義。
  五、拓展內容 聯想悟美
  古詩是凝練的美,這種美是進一步創作的源泉。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文在內容和意境方面都非常得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感悟美,通過對美的感悟拓展內容,為自己后續的寫作積累必要的寫作素材和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科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發現美、觀察美、感悟美的同時可以將自己融入到美的感悟當中,拓展對美的感悟。
  如北師大版《過分水嶺》中,作者用了化無情之物為有情的方式,讓平凡的事物富有了詩意美。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作者卻賦予了其動人的人情美,看似是送友詩句,但其用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旅途中富于詩意與人情的新鮮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對內容進行聯想,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水化為友人,又是如何賦予情感,鼓勵學生將這些內容融入到寫作當中,在寫景狀物時融入自身的情感,既在學習古詩中有所得,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觀、感、品、悟”等途徑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對古詩美的感受,建立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包從努.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的提升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8(07)
  [2]陳宏.立足古詩欣賞,滲透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分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8(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3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