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為古詩詞的審美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了一定的比重,這些古詩詞蘊含著真、善、美的情感內容和精湛的藝術表達,是審美教育的最好資源。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滲透美育,并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在誦讀、品詞、把握形象方面,提出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的一些見解及做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美育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我們的教學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師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這無疑為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滲透美育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詞的歷史悠久,溢彩流芳,它宛如一朵瑰麗的奇葩,以其獨特的魅力始終綻放在文明的世界里。每一首詩都是一位詩人獨特的人生經歷重現,他們的語言、內容、情感等方面都有許多可圈可點讓后人學習與傳承發揚之處。在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共選編了84首古詩詞作為中學生學習的典范。這些古詩詞蘊含著真、善、美的情感內容和精湛的藝術表達,給當代的中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和情感資源。但是,一提起古詩詞的學習,很多師生會立刻與考試聯系起來,在大多人心中,詩詞的學習意義可能就是中考中10分默寫與5分古詩詞賞析,所以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背全詩,背翻譯,背重點字句的解釋,這樣的教學,只是考試的工具,何來美?學生的基本產審美與想象力慢慢缺失,學習的興趣自然不高。
  筆者認為,詩言情,詩明志,詩育人。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應利用好古詩詞這一瑰寶,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美的情操,培養美的品格,形成良好的素養。所以,筆者結合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來談談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一些淺見及做法。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寫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流離失所,受朋友之助終于建起一座草房,但卻在風雨交加中被掀破的慘狀??墒?,詩人卻沒有停留在自己的坎坷中嗟嘆沉淪,全詩不但寫出了詩人寧愿自己受凍也要天下寒士歡顏的廣闊胸懷,更是體現了詩人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情感。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與現在的學生生活年代相隔甚遠,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生活坎坷經歷亦是學生陌生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他的情出于何因,但是,這是一首最能體現我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情懷的一首詩歌,也正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一典范。在這篇古詩的教學中,筆者最希望能藉此古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筆者定下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味語言,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并聯系詩人的身世處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并能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一、反復朗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論性質,在諸藝術之中,詩與樂也是最近?!边@很好地印證了古詩詞的音樂之美。每一首優秀古詩詞在平仄對仗及斟詞酌句方面非常講究韻律,讀起來節奏感極強,如一首首流暢動人之樂曲。在教學中,要感受到古詞的音樂之美,反復的吟詠,聲情并茂的朗誦就是一法寶?!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弊x,是語文教學之常用手段。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歌行體詩歌,有著自然流暢、節奏的鮮明的特性。全詩以七言為主,亦兼有二言、九言、十一言句式。其中的二言句式語氣急促,語勢有力,九言及十一言句式語氣較緩慢,語勢沉緩,讀起來錯落有致,情感跌宕起伏,詩歌節奏感和感染性極強。所以,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這首詩的韻腳,初步感知韻律。如第一段的韻腳有:號、茅、郊、梢、坳,都是押ao的韻,雖然一開始學生讀得情感不是很充沛,但是,基本上七言的句式加上古詩押韻的特點,他們讀起來瑯瑯上口,把詩的節奏基本上是讀出來了,詩的節奏之美也初步形成了。
  在接下來的感知課文時,還要特別抓住一些句子來探討朗讀的情感處理。如詩中寫屋漏偏逢連夜雨,白天已遇群童盜茅,晚上又遇狂暴雨,被硬如鐵又穿洞,生活之苦齊齊交織。但在最后一節,作者感慨“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下子,詩人杜甫處境的悲涼,內心的無奈,還有因自己的處境聯想到天下眾多百姓,那種心系天下,關心人間冷暖,有憂國憂民的感情全交織于此。所以我指導學生處理:“千萬、大庇”重讀,“天下”“歡顏”“安如山”等要聲調上揚,“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有痛心之情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語速要緩緩而來。這就給人一種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澎湃之氣勢,恰當地表現了詩人人生雖痛但心仍系天下蒼生,心中仍有所盼之激情。
  詩言情,情溢于讀!凝煉的句子在朗讀中,節奏的抑揚頓挫,情感的起伏跌宕,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之美,如一曲動人之樂曲,讓學生漸而漸之的走近古人,走近偉大的”詩圣”。在反復的誦讀中,這首古詩已成為了偉大詩人感動學生的最美樂章!
  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贝_實,文不讀難見其義,詩不讀難悟其真情,我們后人要悟古詩詞之真情至理,在眾多法寶中反復的誦讀是基本,只有這樣,這些動人樂曲才能如靜夜之梧桐細雨,點點滴滴奏心頭。
  二、品析字詞,領略詩歌的語言美
  古詩之美,不但在格律上,還在其語言。古詩詞篇幅一般較小,語言凝煉,古人在寫作時,往往一字一推敲,嘔心瀝血令到詩句一言一真知,可謂是字字皆寫盡人生之苦與樂喜與悲,處處顯其情感波瀾起伏,蘊含作者對人生之感悟精華與處世真知灼見。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中,品析字詞,才能領略古文化之語言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每一字一句猶如珠玉紛呈,字字皆是含晚唐兵荒馬亂之際以詩人杜甫為代表的系天下的讀書人之奔走呼告之音。在第一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薄疤?、卷、飛”三個字雖言不多,卻把風之猛,風之狂寫得栩栩如生,如在讀者眼前。而作者作為一政府官員,生活難以為繼,朋友幫忙搭建的茅屋居然不敵風之狂被掀頂了,而且是很狼狽的那種,但更讓人不堪的是,一群孩子公然把茅草抱走了,空留作者在無力的呼叫阻止,最后只能“倚杖自嘆息”,一個無助的形象躍然紙上?!按差^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這更是讓詩人的家雪上加霜,“布衾薄”,家之貧寒,雨不待人,命運也弄人啊。字字如珠磯,一點一點地錘擊讀者的心。一個飽受安史之亂而苦不堪言的詩人形象就在這一字一句中自然生動呈現在學生面前,但這樣一個不幸之人,他卻沒有局限在個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推己及人,想到的是“天下寒士”之處境,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卻是希望有風雨不動的千萬間廣廈,不再讓寒士們受凍。由已及人,想他人之所想,這是何等豁達之胸懷,何等高尚之情操?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是何等之讓我們的學生動容!   《教育大詞典》指出:“美育指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美化其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道德與智慧水平的教育?!惫P者想,在詩詞教學中品析字詞,領略其語言的魅力,不正能讓我們的學生美其心靈,凈其靈魂嗎?
  三、把握形象,欣賞詩詞的形象美
  詩歌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形象的藝術。每一首詩詞它之所以能打動讀者,為后世傳誦,流芳千百年,這與它們凝煉的文字下呈現的具體鮮明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解讀形象是把握詩歌主旨和意蘊的主要途徑。
  《茅屋為秋風所破》的作者杜甫是唐代詩人,所生活的年代與現在的學生生活的年代相隔久遠,為何他能成為中國古文人中憂國憂民之代表呢,為何他的精神能為后人津津樂道且敬佩不已?走進這首古詩,我們就可以明晰地為學生們揭開原因。
  教學中,在分析詩人形象時,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借助想象,說說你所‘見’到的詩人是一副怎樣的模樣?”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寫出了詩人年老體衰”;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寫出了詩人疲憊不堪,滄桑不已”;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寫出詩人家境貧窮,潦倒不堪”;
  一個窮困潦倒、蓬頭垢面、飽經滄桑的形象已然出現在學生眼前,這時,我又順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堂堂一代詩圣,卻落得如此境地,他是否僅為自己的不幸嗟嘆?”
  “沒有,他這時候惦記的是天下千千萬萬的寒士,最后一節詩寫了他寧可自己凍死也希望能換來他們的安居,讓他們一展歡顏!”
  一個推已及人,用熾熱的心憂天下的憂國憂民的偉大形象立刻就立在了學生的眼前,一個崇高的形象,一個美好的靈魂烙在學生的心里。
  優秀的作品之所以優秀,往往是作者之痛苦經歷代表著社會的痛苦,是時代的印鑒,他發出的呼吁成為時代大多數人的呼吁,他所代表的精神是歷史長河中照耀下一代的航燈。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熏陶感染的美育作用嗎?這比起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說教效果勝千萬倍。所以,往事雖已逝,但他們所創作的古詩詞文化卻如天上之明星一樣閃耀,一直在指引著我們后輩,他們的優秀品質與偉大人格一直是我們學生在成長中的典范!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道:“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于眼前,使他神魂為之勾攝,若驚若喜,霎時無暇旁顧,仿佛這小天地中有獨立自足之樂?!泵渴自姸甲猿梢环N境界,每一首古詩詞都演奏著一曲曲動人的樂章,閃爍著點點感人的人性之光,只要我們教者能在教學時因勢利導,運用恰當的方法,指導好學生善讀、善品、把握形象,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相信,這些文化瑰寶一定會讓學生心靈锃亮,審美情趣一步一步地躍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75.
  [3]朱光潛.詩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2:115,46—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3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