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小學古詩教學的整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詩歌它以其精煉的語言、深遠的意境、含蓄的意蘊充分顯示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將信息技術與小學古詩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突破古詩教與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古詩、頌古詩的熱情,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熱愛。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古詩教學;創設意境
一、結合信息技術,克服傳統古詩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教師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大量資料,拓寬信息獲取的途徑,整合出適合所學古詩的意境圖片、樂曲,制成課件,引入到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詩意、感情誦讀。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美麗的自然景色錄像直觀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對古詩形象化的品味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具有的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多樣而豐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與建構,有利用知識的存儲。
還以《小池》教學設計為例:早晨,陽光燦爛,一個幽靜的小池邊,泉眼珍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濃密樹陰好像很喜歡這晴天柔和的風光。嫩綠的荷葉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就有蜻蜓飛來落在上頭。畫面中夏天的景色也勾起學生許多美好的回憶,就這樣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輕松地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突破古詩教學與學習中重點和難點
經典古詩用詞精練,一字一詞都經過了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枯竭,學習成為負擔。
而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熒屏畫面上的一個個場景,設計一些有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聯想,使他們的感知處在興奮的狀態,在感知中探究問題,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運用多媒體,體會古詩節奏美
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樂。如教學《小池》,教師指導學生朗誦時,讓學生點擊“范讀”一欄,這時悠揚的笛聲由遠及近悠悠傳來,同時屏幕上顯示出以荷塘為背景的古詩全文,并隨著范讀的開始,詩中相應出現停頓符號。學生在范讀的熏陶下,會饒有興趣地跟著朗讀起來。
五、信息技術與小學古詩教學整合中注意的問題
“整合的目的是要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币蚨處熞鶕Z文學習的規律,找準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融合的接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恰當、適量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起他們對古典文化的探究熱情。
【參考文獻】
[1] 馬慧芳. 巧用現代信息化技術 優化小學古詩文教學[J]. 科普童話,2018(4).
[2] 楊彥珍. “互聯網+”古詩教學初探[J]. 考試周刊,2018(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