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整合,就是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把數學教學的一些知識內容通過聲音、圖片或動畫等形式具體展現出來,學生喜聞樂見更易于接受,數學思維也就更加開拓,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進一步提高。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增加知識的存在感和應用感,達到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整合方法
  隨著課堂改革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整合是課堂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不僅僅是把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更是要實現將數學知識如公式、概念等學生認為枯燥抽象知識點通過信息技術處理成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達到快樂學習高效課堂的目的。這就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相“融合”,但在如何“融合”的問題上,許多教師仍感到茫然。利用導學案我們采用“三導五步”的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整合,實現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引導的高效課堂。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體提供生活情景,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總是希望教學案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好能從身邊的實例提煉出當堂教學內容,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多媒體實現了這一目的,它能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數學實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讓學生知道數學的應用價值,掌握知識也就事半功倍了,也使學生形成解決日常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指數函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指數函數概念、指數函數具有爆炸型的性質,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則故事《阿凡提智斗財主》:財主財大氣粗,傲慢無比,有一天他又在吹虛自己如何富甲一方無人能比,阿凡提實在受不了了決定給他點難堪,于是說:既然你這么富有,不如咱們來打個賭,你第一天準備2粒米,第二天準備4粒米,第三天準備8粒米,第四天準備16粒米…按這樣的規律,準備到第五十天。我呢,也第一天準備2粒米,第二天準備4粒米,第三天準備6粒米,第四天準備8粒米…按這樣的規律,準備到第五十天。到時誰還能拿出米就算誰羸,怎么樣?財主說:不就是米嘛,我家最多了,阿凡提你這窮鬼家都揭不開鍋了,哪來的米呀,我羸定了,哈哈!
  師:請問阿凡提第五十天應準備多少粒米?學生回答粒數:100。師:那財主呢,第五十天該準備多少粒米?同學們能用式子來表達嗎?你們大膽地猜想一下這米有多重?(讓學生討論、思考)
  教師用APP公布事先估算的數據:財主第五十天準備的大米約有1.2億噸。師:1.2億噸是什么概念?相當于20016-2017年度我國全年的大米產量!
  以上兩個問題中,阿凡提和財主所需準備的米粒數用y表示,天數用x表示,y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讓學生代表回答得出y=2x,這是實際應用題需指出x的范圍。然后用幾何畫板畫出函數圖象,指引學生觀察兩函數的走勢,對比區別讓學生從中感受“爆炸型”指數函數的奧妙。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高漲,自然產生深入了解指數函數的欲望。利用多媒體創設的聲音、圖象、動畫等信息在數學課堂上展示出來,學生對這些新穎的信息充滿好奇,眼睛像磁鐵般被吸引,這就使得學生感同身受于教師營造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景中,不斷接受新知識,信心滿滿地主動去學習,探索新知識了。
  二、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實質
  對于中學數學,很多學生都認為知識抽象,概念難理解,公式更是不懂應用。我們利用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后,能從具體實例中發現并概括出相應的數學公式或結論,使學生輕松實現從實例到抽象知識的轉變。
  三、用結構圖串聯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
  新授課我們利用導學案,采用“三導五步”教學模式?!叭龑А敝笇W,導動,導練;“五步”指五個步驟:課前先學(課外),問題反饋(課外、內),互動研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內),拓展提升(課外)。故稱“三導五步”教學法,利用導學案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課前先學(課外)
  即提前發預學案給學生。先學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超前,從時間上講,先學與預習相同,先學后教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在先,教師課堂教學在后,學的超前性使得教更有針對性。二是獨立,即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獨立完成預學案。三是異步,即允許每個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知識的特點以不同的速度和深度進行提前學習,發揮個性學習激發學生潛能,并形成高效學習的良性循環。
  2.問題反饋(課外、課內)
  即當堂檢測(約十分鐘)。目的可以發現學生錯誤問題,進一步了解學生預習掌握本節課知識的程度,把握好課堂精講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肯定學生預習成果。問題反饋除檢測還有組長匯報、教師檢查等形式。
  3.互動研討(課內)
  即分組討論(約二十分鐘)。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教師的充分備課、教學技巧以及臨場發揮等都是高效課堂的關鍵,主要功能是:解決問題,拓展思維,培養能力。實施包括小組合作學習(兵教兵)與組長再反饋、教師點撥講解(演示精講)和師生一起歸納拓展三個步驟。此環節教師需引導學生討論問題的方向,關注學生動態,協助學生完善總結,啟發學生拓展問題。
  4.訓練鞏固(課內)
  即當堂訓練(約十分鐘)。題目選取要講究,因為其目的一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盡量做到本節問題本節解,不存疑留惑。二是通過再做題強化鞏固當堂所學知識。三是運用本節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使所學知識得以實踐和延伸。
  5.課后拓展提升(課外)
  即課后作業。要求是題型有梯度,能鞏固當堂知識又聯系高考,能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獨立完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益求精。
  總之,教育教學活動實現了由傳統式教學向創新式教學的轉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數學知識整合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姜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函數教學改革的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2010.
  [2]格桑民瑪.淺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J].飛(素質教育版),2014(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8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