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守孩中的“游離孩子”安建一個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仕欽
留守孩中的“游離孩子”,即留守孩中的劣勢孩子、劣跡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孩子缺少一個固定學習的“家”,在校與校之間遷移,甚至游離于學校與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游離孩子雖不到留守孩中的10%,但卻占問題孩子的60%以上。游離孩子問題是留守孩子問題中的特殊問題。重視研究這個問題,游離孩子也能“安家落戶”,反之,任其游來游出,害已害人害社會。
案例一:留守孩中的“游離孩子”小謝是上期來我校插班的初二學生。前三個學期中,他曾三易其校。入校后,學校一方面加大矯治教育的力度,采取特殊措施,重點關愛幫教;另一方面開展諸如“相信自已今天會做好,明天一定會更棒”的主題自我教育活動。實現自我解脫、升華與躍遷。成長壞境給了他勇氣,老師支持給了他毅力。他堅持記成長日記,播種、收獲每天的成績與快樂。至現在,盡管有時有些“小動作”,但在老師同學的視線中,他是個有進步的孩子。上期末還被評為了“安家標兵”。
案例二:這是一個真實而悲慘的故事。前不久,在縣城交警隊旁的一個網吧里,兩個留守孩中的“游離孩子(未成年人)發生口角斗毆。一氣之下,其中一名未成年人拿來一把屠刀,趁另一未成年人不注意,一刀之下,另一未成年人軀首兩離,倒在血泊中,當即斷送了性命。
相關資料:出事后,筆者對行兇人行兇前的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孩子還是在讀小學的時候,父母就進城務工了,自守家門。年幼的他,對父母的選擇難以理解,親子關系緊張,漸漸產生了逆反心理。在行兇人的學籍檔案里,記載他入校讀初一期間,經常犯錯,成為學校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幾個月后,學校建議轉學擇校。來到另一所學校學習,不久又舊病復發,校方又建議轉學。短短二年多時間里。他三易其校。出事前不久,他因行竊,被治安拘留,所在學校出面擔保,但仍受到了行政處罰。此后,他游離于學校與社會,結識損友,染上哥兒們義氣。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社會上的不良信息。他沉溺于網吧,網吧里的有害信息,本來患有“殘疾”(思想行為上的不健康)的孩子,環境的負面影響,更使他染上了“重感冒”。
教師會上,我匯報了專項調查情況。同時也分析了造成游離狀態的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學校原因。二年期間,三易其校,“推皮球”的作法,推來推出,釀成了問題。學校矯治教育功能不到位,保護措施不得力。二是家庭原因。一方面父母進城務工,沒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監護缺位,導致孩子行為不軌;另一方面,傳統的某些教育方法(如打罵教育)往往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起負作用。三是社會原因。社會上的有害信息,網吧里的有害信息,也會給游離孩子發出危險的信號。游離孩子需要我們的特殊關愛,解決游離孩子問題,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老師們統一了認識,積極開展矯治、糾偏工作,為游離孩子安建了一個家,受到了游離孩子的歡迎。我們的基本作法如下:
代理家長一一撐起一把愛心傘。
學校號召老師實現角色轉換,做教中含養、教養結合,教學、撫養、監護于一體的復合型教師,做游離孩子的代理家長。教師職責與父母職責一肩挑,師愛與親情一體融。每個教師與游離孩子確定“親子”關系。負責游離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包括撫養代理,代管游離孩子的錢財、生活撫養和精神撫慰。負責情緒心理醫治,幫他們調控情緒,醫治心理創傷;負責健康安全守護,定期對游離孩子進行健康檢查,建立健康卡片,教給安全知識;負責行為糾偏矯治工作,建立游離孩子糾偏檔案,記載游離孩子每周的學習、生活、行為規范等進步情況,讓他們感受成長的喜悅。老師們對游離孩子道德上的指導,行為上的矯治,學習中的關心,生活中的關愛,為游離孩子解脫自我、學會誠信、張揚禮儀、知曉榮辱、健康成長,撐起了一把愛心傘。
關愛、情感教育一一推開一頁心靈窗。
以品格感染游離孩子。首先,老師們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師表,用師德的優良品格感染游離孩子。如開展講師德、鑄師魂活動,塑造良師形象,以教師的優良品格感染他們。其次,大力宣傳弘揚留守孩子的優良品格。如召開十星留守孩子成長經驗交流會,用他們健康留守、快樂成長的典型事跡感染游離孩子。用真情感動游離孩子。老師們加大對游離孩子的情感投入,積極開展心理矯治輔導工作。如開展情感救治活動,建立情感診所。進行心理矯治與情緒調控工作。用愛心感化游離孩子。我們堅信,愛能改變一切,愛能融化一切。愛定能教育轉變好游離孩子。學校建立愛心園,收集宣傳關愛游離孩子的典型事跡。建立愛心驛站。開展愛心日、愛心周、愛心月活動。老師們愛的微笑、愛的呵護、愛的關照、愛的教誨感化著游離孩子。關愛情感教育如春雨,滋潤了游離孩子的心田;像春風,拂開了游離孩子心靈的戶窗。
無痕、有效教育一一張開一扇健康門。
善于等待。等待是一種教育藝術。游離孩子的教育轉變,不能急于求成。首先是有耐心。我們一致認為,教育需要時間,游離孩子的教育轉變,更需要時間。例如,在他們認識缺點錯誤上,我們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在他們出現缺點錯誤時,我們不簡單粗暴,而是耐心教育幫助,給他們以夢想的機會和權利。其次是善于容忍。例如,在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過程中,不要求求全責備,允許有一個按主次、分輕重的緩改空間。同一缺點多次出現時,我們更能寬恕容忍,允許有反復。再次是善于捕捉教育時機。如抓住動情點。例如,學校頒獎大會上,當留守孩子走上領獎臺,捧回“十星留守孩子”的大紅花深感敬佩、深受感動時,我們不失時機地賦予期望:“鮮花正為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留守孩子開放。親愛的孩子,努力吧,明天的領獎臺上,一定會在你的胸前戴上進步獎的大紅花?!贝送?抓住興奮點、興趣點等都是行教的及好時機。
巧妙賞識。巧妙賞識,我們嘗試了三巧。一是賞識時間巧在及時。二是賞識內容巧在具體。三是賞識方法巧在靈活。例如,游離孩子小明沉迷于電腦,一玩起來,就通宵達旦。一次,他利用電腦設計了一朵非常漂亮的玫瑰花。班主任了解后,在學習園地表揚欄中寫道:“未經專業學習,未經老師指導,能獨自設計如此漂亮、栩栩如生的玫瑰圖案,可見他有多么認真的態度,多么細致的精神,多么聰慧的頭腦。具備這種態度、精神、智慧的人,一定能慎獨自律,將會是大有作為的。”小明看到后,心里樂滋滋的。教師節前夕,他來到了班主任辦公室,當他捧手把玫瑰花(圖案)獻給班主任時,不知是感動,還是愧疚?這個平日死活不肯“低頭”的男孩,競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并向班主任表示:“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實現自我解脫與飛躍”。
巧賦期望。期望,實際上是一種引道。適當的期望,能引領游離孩子健康成長。在運用這種教育藝術時,我們做到了這樣三點:一是期望值適當,做到不高不低。高了會使他們失出信心,低了會失出期望的意義。二是期望內容具體,具有針對性。如小謝在他日記中流露出自己獲得進步獎后,為以后的努力困惑時,針對他的學習態度和成績問題,我在他的日記尾批中是這樣提出期望的:“學海無涯苦作舟。揚起學習的風帆,駛向知識的彼岸。努力吧,親愛的孩子?!惫?他的學習真的認真了,成績也提高了。三是把握提出期望的契機。如小明生病后,被班主任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動得熱淚盈眶時,班主任敏悅地對他說:“孩子,謝謝你的心意。珍藏起自己的淚水,用她滋潤枯竭的心田,化作綿綿的春雨,收獲金色的秋天?!彼麤]有辜負老師的期望,把感動化為動力,終收獲了進步獎的金色秋天。
矯治、糾偏教育一一安建一個成長家
學校為留守孩中的“游離孩子”創建教育轉變的良好氛圍。首先,學校堅決糾正對“游離孩子”采取的“踢皮球”的錯誤做法,改消極放棄為積極教育,變踢球為守球護球。一是嚴格學籍管理,堵絕非正常流動。加強班主任的學籍責任,把劣跡學生的挽留、教育、轉化、提高作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二是學校增強矯治教育的功能和加大矯治教育的力度。如加強矯治教育的領導,建立矯治教育制度,明確矯治教育責任,落實矯治教育措施等。三是學校對“游離孩子”實行特殊保護。如建立幫教制度,定期召開“游離孩子” 教育研討會,建立“游離孩子”成長檔案等。四是教師轉換角色,做 “游離孩子”的“代理家長”。既承擔教書育人職責,又承擔監護撫養育人職責,做教、養結合的復合型教師。五是矯治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如實現由剛性向柔性和諧的轉變,一元向多元、平面型教育向立體型教育、封閉型教育向開放型教育、應急型教育向預防型教育的轉變。開展警、校聯手共教活動。如聘請法制副校長,定期作法制報告,講現實案例。同時,請公安司法部門向學校派“特派員”,定期來校值日值勤,直面與問題孩子交流、溝通。
此外,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幫助父母從傳統父母向現代父母轉變,家庭為“游離孩子”成長構建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首先,創建民主、平等型家庭。父母克服家長制作風,與孩子平等相處,實現親子和諧。其次,創建學習創新型家庭。幫助父母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計算機知識,接授新的家教信息。與孩子有共同的語言。創新家庭教育方法,克服簡單粗暴打罵教育。倡導理解、溝通、和諧的教育方法。其三,克服教育過程的成人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做好教育、感化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91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