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生命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建羽
摘要:就業率是衡量一所高職學校辦學的有無特色的重要標志,也是一所高職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本文著重闡述就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特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關鍵詞:就業;高職;特色
收稿日期:2006―12―18
作者簡介:張建羽,男,哈爾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研究、高職教育管理工作。
一、突出辦學特色,促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
在我國一段時期內,由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被簡單理解成了擴展高等職業學校規模,各地在大力擴展高等職業學校規模的同時。忽略了與社會緊密聯系,辦學沒有特色,從而給高等職業學校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就業矛盾十分突出。造成了有人無事做,有事無人做的社會現象。
我國正處在新的歷史時期,高等職業教育要結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面向市場辦學,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的,實行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造就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是找準辦學定位。就一所高等職業學校而言,定位是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的邏輯起點,是區別于其他高職院校所具有的標志性特征,高職院校必須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明晰在辦學規模、層次、目標、辦學特色、專業特色、就業特色等方面的恰當位置。
二是立足實際。高等職業學校必須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辦學傳統、辦學條件、辦學基礎和現有水平,既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脫離實際,而是要揚長避短,從自身實際出發,竭力克服不顧國情、省情和校情盲目追求學校升格的傾向,避免高等職業教育的同構化現象。只有各安其位,各發其音,高職院校才能建成和諧的大學校園。
三是彰顯辦學特色,特色是本質的外化,沒有特色就沒有辦學活力和競爭力。因此。必須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高等職業院校特色專業,走以高等職業院校特色專業帶動高等職業院校整體,以高等職業院校整體提升特色發展之路,做到以特色促發展,以發展處特色。
二、以特色為本,全方位夯實高職院校教學體制的改革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差別顯形化的今天,應特別注重解決和化解利益沖突關系中人的矛盾,堅持以學生就業為主、優化、凈化、簡化師生關系,把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到學校教學、工作上來,突出人的發展,善于將高職教育的社會要求轉變為個體的自我要求,使高職學校時時處處充滿人文智慧和人文關懷,讓每個人都受到尊重和激勵。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學生能力和全面發展為中心,全面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轉變教育思想和理念,改革教育內容與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樹立教育教學由以教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由注重純理論教學轉向注重實踐教學,由注重知識的積累轉向知識創新的辦學新理念。
二是將英語、計算機、思想道德、法律作為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增加實踐教學和應用能力、創造力訓練的教學比重。
三是加大學科間的融合,促進文理滲透、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復合型勞動者。
四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促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實行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只有在教育教學質量上從嚴從高把關,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合格人才。
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應注重高職教育的創新。加強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改革,應抓住課程體系改革這一核心,而實踐教學則是這個核心中的關鍵,實踐教學在高職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是由高職教學的培養目標決定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是高職教學中的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面對知識經濟的工業化、信息化時代,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為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具有自己的獨特功能與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講,其重要性超過理論教學。可以說,高職教育搞得有沒有特色,學生就業率高與低,關鍵要看實踐教學搞得好不好。實踐教學的好與壞是衡量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標志。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一環。要突出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就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以市場為導向,使高職院校課程內容組織服務于社會、企業。在實踐教學中做到實踐教學知識化、知識教學實踐化,從而增強課程體系模式的實踐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有實踐能力、會操作的技能高手、強手,成為社會、企業所能接受歡迎的人。
三、加強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并且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對待就業。在擇業上,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把目標鎖定在大城市中高收入的白領崗位。這種定位在就業競爭十分激烈的條件下往往會導致失敗。剛剛踏入社會,最重要的是學本領,積累經驗,條件相對艱苦的崗位,往往會成為成功的搖籃。同時,企業作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單位,必須要考慮投入和產出的對比,即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大學生在考慮企業能給我什么時,首先要考慮我能為企業做什么,能為企業創造多少效益,千萬不要不切實際地追求高收入。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比較高,擺不正自己和社會需求的關系,只想從事收入比較高的工作和到大城市工作,結果出現需要人的地方沒人去,不需要人的地方畢業生搶著去的現象。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應以就業為導向,在市場上做文章,在就業上下功夫,市場的需要就是學校培養目標,企業要求就是我們培養模式,要求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需要零距離,與社會需求零距離。
2.加強學習,苦練內功,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目前,市場歡迎的人才有兩類,一類是專門人才;一類是復合型人才。從趨勢看,復合型需求越來越旺。面對這一趨勢,每位大學生必須加強人文和科學素養,改善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向寬口徑、厚基礎的知識復合型人才目標努力。加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就業前的指導和培訓,要從四個結合,四個轉變著手,做到:(1)學校就業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克服學生自卑心理,促使擇業觀從情緒化向理性化轉變。(2)學生在校期間就業指導與平時的德育工作有機結合,克服學生在擇業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自己的實際結合,在擇業觀上從庸俗化向理想化轉變。(3)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就業指導上要與國情教育有機結合,糾正學生就業期望偏差,促使擇業觀從傳統型向現代開放型轉變。(4)在就業指導中要與心理指導、社會實踐相結合,克服學生依賴的心理,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從依賴型向獨立自主型的轉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3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