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三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病理學》教學基本理念的理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穎婷 丁鳳云

  摘要: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康復治療技術和康復保健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使其掌握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專業的核心能力是康復治療技術?!奥殬I性、實用性、服務性”是職業教育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從課程功能定位、課程結構、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課程的管理幾方面闡述了三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病理學》教學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 三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病理學》課程實施課堂教學改革
  
  1.背景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的科學,其目的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為防治疾病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屬基礎醫學。三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病理學》的基本要求是學生通過學習有關本專業常見病的形態、機能學變化、病理臨床討論和相關實驗,理解和掌握相關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形態、機能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運用病理知識解釋、分析臨床問題的一般能力和嚴謹求實的職業素質。康復專業的病理學課時很少,教學重點放在病理學與康復專業有關的總論中和病理學各論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康復常見疾病的病理特征的學習上。通過學習,學生能獲得本專業病理學的基礎知識和掌握進行病理實驗的基本技能,為學習專業課奠定基礎?!奥殬I性、實用性、服務性”是職業教育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幾年的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努力建立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的選擇、有效的整合,力求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指標體系。根據各專業培養目標、畢業生將來的崗位職能特點,我們系統制訂并編寫了各專業課程標準,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修改。同時,本著教學內容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強化能力培養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思想,我們還對醫學基礎課程進行了精減、融合,增設、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并開設了一些專業特色課程,引進了先進理念。在教學中我們緊緊圍繞相關職能專業崗位目標要求,不斷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培養“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專業知識扎實、技術能力強的知識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衛生服務人員)為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筆者現以《病理學》為例,就課程實施與課堂教學改革等基本理念問題談點見解和體會。
  
  2.基本理念
  
  2.1課程功能定位。
  課程功能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2.2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要建立以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培養為主線,精選有利于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努力體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強調理論聯系實踐,同時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3課程標準的制定。
  課程標準要強調課程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衛生職業教育既是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又是醫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整個醫學教育是以各個學科的教學來體現的,而醫學各學科之間又是密切相關的有機統一體。各學科授課順序的先后安排本著科學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學科間的前后聯系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前面的學科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后面的學科打基礎的,可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當后續課程的學習需要運用到相關前期課基礎知識時,由于種種原因(在制訂學期課程授課計劃時,學科之間沒有加強溝通協調,造成相關基礎課程在內容的安排和時間的安排上不合理是原因之一),學科間的這種承前啟后的聯系往往不能很好地體現。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抽時間補上相關的知識,這樣做必然會影響到后續課程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們及時進行了補救、矯正,在制訂下一屆學期授課計劃時,加強了學科間的協調溝通,使學科學期授課計劃充分體現了學科教學內容間承前啟后的聯系,提高了教學效果。
  
  2.4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要探討教學規范的轉型,重建教學、教材、教師與學生的概念,尊重學生的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應倡導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課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我們恰當地選擇和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恫±韺W》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形態學科,課程內容多、課時較緊,比較適合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2.5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要強調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和對課程本身的改善價值,應建立發展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2.6課程的管理。
  課程管理要科學化、信息化,要建立學院、教務處、系部、教研室、教師、學生為一體的多重管理反饋模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要注重以下幾個轉變:
  首先,由過去主要評價教師的“教”向重點評價學生的“學”轉變。因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實現具體發展目標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是學生,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最終都要在學生那里得到體現,我們不考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在“評學”問題上,我們要以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在“評教”問題上,我們應著力于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既要關注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又要把評價重點放在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學”所起的作用之上。
  其次,由過去注重“知識目標”達成的評價,向既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形成,又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的發展轉變,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我們應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方法和思考,關注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
  最后,由過去注重教師語言是否清晰流暢,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有序,板書是否工整合理的評價,向注重教師是否有效地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是否恰當地設計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帶領學生按照課前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程序化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僅僅是教材的簡單呈現,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動,也是教師事先就設計好了的,為了教師的“教”服務的。
  教學評價要更多地關注教師教法的選擇和應用,學習方式的轉變應該被看成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角色要由重“教”向如何指導學生去“學”轉變,由簡單地呈現教材內容向創造性使用教材轉變。
  
  參考文獻:
  [1]高惠霞.高職醫學病理學實驗的研究性教學[J].衛生職業教育,2006,13:76.
  [2]朱曉峰.高職教學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5: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29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