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借閱讀助力習作 促語言建構和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生寫作能力亟待提高是不容忽視的現實,隨著整本書閱讀的深入課堂,學生接觸到了一大批思想內涵與審美價值都非常豐富的優秀作品,可以挖掘文本特征,讓學生作文認識進而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有法可循,促進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促進語言的建構和運用,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方法教會學生從寫作對象、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人物語言、文章線索等方式“學會命題”,教會學生選材要有趣、有情、有理;“以小見大”;要“抓住細節”。學會巧妙過渡,用片段組合等方式改善文章結構。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提升;習作技巧;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80-01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其中“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其他三項的基礎和關鍵。[1]長期以來,學生在語言運用方面亟待提高。小學生抱怨作文難,怕寫作文,其實是因為孩子出現“不知道寫什么內容”、“不知如何布局謀篇”、“不知如何來表達”等問題。在傳統的習作課上,教師指導細致,學生作文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教師放手讓孩子寫,則內容簡單、表達不清、詞不達意。雖然傳統語文教材,也有寫作技巧的滲透,但是過于分散,不易被學生接收。近年來,隨著閱讀越來越被老師、學生重視,整本書逐漸走進課堂,成為語文課程的一部分??陀^地說,這些經典性、文學性、教育性都很強的優秀作品,或真摯感人、或文采斐然、或寓意深遠,學生在課堂交流中,通過教師引導交流,細心揣摩其妙處。教師也著眼文本特點,努力挖掘文本中的寫作要素,重視模仿、學習文本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語言,助力學生習作提升,讓學生有話可講、有法可循,從而真正做到“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一、學命題——抓住習作的靈魂
  如何用一個精彩的題目扣住讀者的心弦,牢牢抓住讀者的視線,是學生習作的困惑之一。學生習作出現的題目過于籠統,單一,如《我喜愛的小動物》,《難忘的一件事》,《童年趣事》等,讓人一看就興趣不濃。其實擬題是有技巧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閱讀資源中整本書的目錄進行歸類,引導學生通過章節題目的分析,掌握命題技巧,學會自主命題。以《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為例:
  1.以寫作對象為題:《校長先生》、《電車教室》、《最差的衣服》,這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用主要內容為題,:《第一次來車站》、《溫泉旅行》、《大冒險》,這樣吸引讀者往下讀;可3.用中心思想為題,如:《我喜歡!》、《一生的心愿》、《非常奇怪》;
  4.用人物語言為題:《“真是一個好孩子!”》、《好好嚼啊》、《“然后呢……”》;
  5.用文章線索為題:《蝴蝶結》、《健康樹皮》、《粉筆》;
  6.激發興趣的新穎式命題:《用手說話》、《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旱田”老師》。
  其中用寫作對象和主要內容命題是學生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要指導學生拓寬思路,嘗試用文章中心、人物語言或者新穎的方式來命題,就能打破常規,讓讀者產生閱讀期待,作文更有新意。
  二、學選材——豐盈習作的血肉
  生活是寫作的泉源,可是如何引導發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一直是老師在習作指導時的難題。孩子們在習作中選材人云亦云、材料陳舊、簡單模仿甚至抄襲等問題存在,而兒童閱讀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各種題材,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當然會不斷機器兒童讀者內心的陣陣漣漪。借助優秀的作品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豐富多彩的文本中尋找靈感,感受作者是如何觀察生活,如果選擇素材的。
  1.選擇要有趣、有情、有理。
  “從自敘文與他人分享自我的體驗、洞見或情感的功能出發,有三種獨特的個性體驗可作為寫作的內容導向:愉悅的審美體驗、動人的情感體驗、理性的成長體驗。這也可以稱為寫作內容導向的趣情理原則?!盵2]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收集不少素材,但什么樣的素材適合用到文章中來,是有原則和標準的,周老師就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標準,即“有趣”、“有情”、“有理”,學生可以圍繞一個方面來選材,也可以三個方面都兼顧。
  以《窗邊的豆豆》為例。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作家小時候的一段難忘的童年經歷,打動學生的不僅是作者樸實無華的文字,更是小豆豆那引起學生共鳴的童年經歷,如《名字的由來》一文寫了小豆豆這個名字的由來過程。交流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小豆豆名字究竟是怎么來的?除了寫小豆豆自己和名字打交道過程中的趣事,還寫了什么?學生很快找到還寫了父母取名字的含義。學生在理解文本后,教師也讓每個孩子回去采訪自己的父母,關于自己名字的含義,名字的由來,收集自己和名字之間的故事,根據書中的例子,讓孩子在自己采訪和收集來的關于名字的故事的素材,然后選擇能體現父母深情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于名字深刻含義的,讓人讀了感到有趣的素材來寫。這樣通過精心選材后的作文不僅能讓讀者感受來自家庭的關愛和美好期待,獲得知識,而且讀來也有趣。
  2.選材要“以小見大”。
  學生寫文章不生動,還有“假”“大”“空”等問題,究其原因,就是不會從小小的事例去“以小見大”。其實對孩子來說,主題不管多大,切入點都要“小”。著名電影《敦刻爾克》拍的是宏大的歷史場景——40萬軍隊的大撤退,但是影片仍然從一個小士兵的遭遇開始,以小士兵的視角再現了那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但是如何“以小見大”?除了引導學生寫“有價值”的生活小事,而且要重視細節,于細微處見精神。
  如《健康樹皮》講的是小豆豆學校來了一個賣健康樹皮的騙子,聲稱咬一下樹皮,就能知道是否健康。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在這個故事里,為什么校長明明知道小豆豆被騙了,還借錢給她買樹皮呢?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們看到是校長背后對孩子心靈的呵護,以及小豆豆的天真善良。正是通過這樣一塊小小的“健康樹皮”引出的風波,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了不起的校長和他培養出來的孩子。寫作所選之材只是掀開的“一角”,讓讀者可以充分想象這“一角”背后的巨大“冰山”。   3.選材要“抓住細節”。
  在描寫記人記事文章時,就要從抓住這些看似簡單,實則動人的動作、話語、場景,抓住細節。如《一生的心愿》講的是小豆豆哭鬧著要爸媽買了兩只小雞的故事,因為這是小豆豆一生的心愿。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在這個故事里,記錄的都是小豆豆的所見、所思、所感,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角度來寫?文章結尾,這是豆豆一生中第一次品嘗到“別離”的滋味又代表了什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場面描寫能烘托人物形象,這個“別離”的滋味,也深深地烙在讀者的心里——成長就是一次次的面對“別離”。
  三、學結構——搭好文章骨架
  在當前的語文習作教學中,學生習作在結構方面存在筆力分散,缺少中心,常常圍繞一個中心寫著寫著,就撇開中心,橫生枝節;有的就是結構松散,恣意妄為,邏輯混亂;還有的不會恰當分段,段落比例失衡有時段落包含的內容太多,本來好幾層意思,硬擠在一起,弄得層次不清;有時段落又分得太細,本來只有一層意思,硬分成幾段,搞得支離破碎。從整本書閱讀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方法讓學生明白如何優化作文結構,從而提高作文質量。
  1.巧妙過渡,行文流暢。
  過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橋梁,離開了必要的過渡,文段與文段之間就會脫節,巧妙過渡,方能使文章結構完整、周密。因此,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進行巧妙的銜接,可以使作者思路連貫,行文通暢,從而使文章文脈暢通,渾然天成。過渡常常用在從一層意思轉入另一層意思的轉折處;由總到分、由分到總的銜接處;由議入敘、由敘入議的變換處;倒敘、分敘、插敘的起訖處。它的任務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層次連接起來,使人有一種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例如,《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幾個重要大段之間是這樣過渡銜接的:
  ……正像小豆豆第一次撿到而且非常羨慕的那樣……
  ……而且孩子們還可以學習到什么是海里的東西,什么是山里的東西……
  ……不過,偶爾也會這樣的情況……
  ……就這樣,沒有一個孩子說“討厭吃魚肉卷”之類的話……
  這些過渡,既巧妙新穎,又干脆簡潔。它像縫合衣服的彩線,將全文連成了一個縝密的整體,也為快速行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此可見,過渡句的作用不可忽視。
  2.片段組合,再現情境。
  電影創作手法之一“蒙太奇”可以讓我們在思考文章結構時加以借鑒,將不同的生活情境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文章結構,筆者稱其為“片段組合法”。如《窗邊的小豆》這一章,再現了小豆豆在課堂上的四個片段。片段一:小豆豆不斷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響;片段二:站在窗邊和宣傳藝人打招呼;片段三:和教室屋檐下做窩的小燕子交談;片段四:美術課把涂色到桌子上。
  作者巧妙運用了片段組合法,文章借小豆豆老師的嘴,把小豆豆的上課情形展現在讀者面前,小豆豆天真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種結構條理清晰、形式簡潔,是一種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構思法。片段組合法寫作最為關鍵的是要突出畫面感,讓人感受到事件發生時的場景時空。
  四、學表達——美化習作的肌膚
  除了從文本中學命題,學選材,學結構以外,領悟作者如何組織材料,進行個性化的表達也是值得學習的一個方面。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值得學習借鑒。
  1.打開感官寫環境。
  在小學生的習作中,經常用“今天”“有一天”“這天”等詞來代替環境描寫,結果文章干巴巴而不生動。環境描寫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為下文的展開做好自然的鋪墊。在優秀作品中不乏多種環境描寫的范例,教師可以挖掘其表達方法,讓學生豐富自己的表達。
  如《夏洛的網》一文中環境描寫優美而富有詩情畫意,仔細一解讀,就能發現,作家懷特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各個感官來寫景色。如第四章《孤獨》中的開頭:“第二天是個陰沉的雨天。雨珠兒落到谷倉上面,又一滴滴地從屋檐上滑了下來。雨珠兒落到谷倉旁邊的地上,一路濺跳到長滿刺兒菜和灰菜的小路里面。雨珠兒輕輕拍打著祖克曼太太廚房的窗子,順著玻璃汩汩地往下淌。雨珠兒也落到正在草地吃草的綿羊們的背上。當綿羊們在雨中吃膩了,便慢吞吞地沿著小路回到了羊圈里。”這段景物描寫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寫環境,烘托了主人公小豬威爾伯的孤獨之情。
  另外在《城南舊事》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寥寥數筆寫爸爸的花園破敗之景比任何記敘抒情更動人。
  學生用整本書中學到的環境描寫方法到習作中,也能有力提升文字的表達能力,從而提升習作的水平。
  2.用對話推動情節。
  生動的人物語言不僅使習作中的人物形象豐滿、鮮活,而且增強故事性,有力推動情節向縱深發展,充分展示主題。在學習習作中,往往不注重語言描寫,或是描寫不到位,這也可以借鑒整本書中的一些對話描寫的方法。如《夏洛的網》第一章,開篇就是小女孩弗恩和他爸爸關于小豬取向的一段對話。很多讀者一開篇就被吸引住,也是這段對話,而開頭第一句“爸爸爸拿著斧子去哪兒了?”更被認為是開頭的經典。欣賞這樣的對話,小女孩弗恩對弱者的同情,對生命的尊重,對公平的質問躍然紙上。當然孩子們欣賞不代表能學會,但是通過大量閱讀,明白了這種對話表達的妙處,才有學以致用的可能。
  構建和運用語言,是語文學科最需要關注和聚焦的,它是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形成審美、傳承文化的基礎所在。實踐證明,構建語言需要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有效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文本的確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范本,教師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資源,遷移寫作技巧,通過以讀助寫、以寫促讀的形式,降低習作要求的難度,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為小學生的習作助力。
  從閱讀到寫作,以寫作促閱讀,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方是教師與學生實現多元對話的平臺,方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之最佳途徑,自覺實踐,持之以恒,一定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悅。[3]
  參考文獻
  [1]劉浩.如何在語文閱讀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J].福建教育,2018,(2).
  [2]周子房.自敘文寫作:講自己真實的故事[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3]嚴華銀著.讓語文安靜——嚴華銀講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22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3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