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恢復期的護理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恢復期的護理體會。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7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設為對照組,恢復期行常規護理,對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另選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7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設為觀察組,恢復期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恢復期,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
【關鍵詞】 重度顱腦外傷;恢復期;心理護理;體位護理
重度顱腦外傷(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是顱腦損傷的一種,指患者顱腦遭受外力打擊出現的嚴重損傷情況。該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預后也不理想。目前各地大中型醫院具備良好的重度顱腦外傷治療能力,但由于患者病情帶有特殊性,護理作業的效果參差不齊。研究指出在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恢復期應用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提升患者恢復效果,本院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7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設為對照組。另選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7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47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5.5±1.2)歲。分級方面,輕度患者14例,中度患者24例,重度患者9例。觀察組47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35.2±1.4)歲。分級方面,輕度患者15例,中度患者23例,重度患者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本次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所有患者滿足顱腦重度損傷的一般標準(傷后昏迷12h以上;神經系統呈現陽性體征;生命指標明顯異常;顱骨骨折、存在挫裂傷);3)排除瀕危患者和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營養支持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擬定心理護理、體位護理、復健指導三項基本措施。
1)心理護理:患者脫離生命危險,意識漸漸清醒后,由護理人員進行疏導。部分患者對疾病缺乏清醒認識,因此產生焦慮、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您的恢復情況很好”、“您的體征已經穩定”等,以積極的語言疏導患者負性情緒。對于依從性差、情緒波動明顯的患者,控制病情信息的無限制傳遞,以合適的語言避免患者情緒惡化[1]。如“您很快就可以康復”、“病情的影響不大”等。
2)體位護理:為避免患者受到壓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影響,患者意識恢復后,進行體位變化的指導。基本原則為:臥位向半臥位、半臥位向坐位、坐位向立位、立位向行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展開護理。臥位護理強調保持舒適體位,避免碰觸病灶區域,每隔1.5~2.5h,建議患者變化一次體位[2]。半臥位與此類似,患者斜靠于病床處,每隔1.0~2.0h,變更一次體位,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3)復健指導:告知患者以及家屬按摩技巧,每天早晚幫助患者進行肌肉按摩、關節伸展。如膝蓋位置,每天早晚進行至少30次屈伸練習,將患者大腿輕輕抬起,膝關節屈伸45°,重復進行。肌肉按摩需保持力度適中,以患者感到輕微疼痛為宜,以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肌肉組織功能退化[3]。此外,每天選取若干物品,分析患者認知情況是否受到影響,進行認知方面的指導。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問卷為10分制,得分超過5分為滿意,以(滿意數/患者總數)×100%表達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視患者和家屬對護理措施的遵從情況確定,結合責任護士工作日志進行評定,能夠在60%或以上住院天數內遵從、執行各項護理舉措,為依從性良好。生活質量以SF-36量表進行調查,該表取總分評估制,滿分105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心理狀況以SDS焦慮自評量表和SA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調查,滿分均為50分,取總分評估制,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越明顯。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如表1所示。
2.2 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況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心理狀況更理想,上述差異顯著(P<0.05)。結果如表2所示。
3 討論
重度顱腦外傷(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預后情況也難以保證,這對護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常規護理重視基礎性內容,價值相對有限。此前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中,37%預后存在行動障礙,33%的患者預后存在語言障礙,17%的患者預后存在認知障礙,合并多種后遺癥的患者占比也達到22%[4]。也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患者恢復期的心理狀態不理想[5]。本院在本次護理中,強調了護理干預的價值,應用心理護理、體位護理、復健指導三項基本措施提升了護理工作的效果。心理護理應對了患者的負性情緒,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為(21.9±2.1)分,SDS評分為(22.4±2.3)分,均優于對照組。體位護理和復健指導著眼于患者預后,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為(78.2±2.7)分,優于對照組的(92.8±3.4)分。
綜上所述,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恢復期,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楊春.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顱腦外傷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價值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195-196.
[2] 孫煜.針對性護理模式應用于早期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33):226-227.
[3] 商寧,范琦,姜迪.重型顱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護理要點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5):275.
[4] 胡丹,王虹,白明華.工業外傷所致重度顱腦損傷圍手術期循證護理[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8,(06):476-478.
[5] 黃娟.循證護理應用于重癥監護病房(ICU)顱腦外傷患者對其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03(46):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