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期接觸臨床”為導向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物化學是醫學高職生必修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由于內容抽象、代謝反應復雜,初次接觸的學生不了解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醫學和護理的關系不。由于生物化學與臨床密切相關,因此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以早期接觸臨床為導向,改革生物化學教學模式,以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早期接觸臨床 生物化學 教學效果
早期接觸臨床是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許多研究報道早期接觸臨床可有效促進醫學生的學習和發展[1]。早期接觸臨床意味著組織公共基礎課程學習的低年級醫學生開始接觸一些與臨床相關的情況。其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帶領低年級的學生到醫院各科室進行臨床見習,觀察專家的實際醫療過程,使醫學生對醫療工作有先入為主的感性認識等。由于生物化學與臨床密切相關,我們試圖改革生物化學教學模式,以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
一、理論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學過程中,需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病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比較歸納總結法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使生化教學成為一種有生活的教學,使課堂上充滿生命的意蘊與情趣。盡一切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探究和合作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教學可以由一個問題、一個病例、一些背景知識或是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得出結論。例如,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或者微課設計接近實際生活的情景,利用其生動、直觀的形象。在抽象的分子結構、基因表達及其調控、分子生物學技術原理的教學中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在理論講授教學后,教師給出遺傳病、分子病的案例或是病例,使學生利用自己已學的知識和經歷去聯系新知識,理解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教學還可以由案例引出,例如,脂類代謝中酮體代謝的學習,可給出臨床案例:一位患者突然出現意思障礙、嗜睡、煩躁、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既往有糖尿病史。讓學生們分析這個案例,然后給出臨床診斷酮癥酸中毒,請學生們結合生化知識思考為什么患者會發生酮癥酸中毒呢?這樣順理成章的將生化知識與臨床醫學緊密聯系起來,即可達到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目的,又能將學到理論知識服務于臨床實際。基因工程的知識對??茖W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講座的形式適當介紹一些基本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一領域,結合當前基因工程的熱門話題如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基因工程藥物如胰島素、乙肝疫苗等,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豐富教學內容。
二、學習方式改革
學生組建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在收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學會應用知識,學會學習,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觀念,集體榮譽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構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積極的互動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友好、親近、彼此尊重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合理的將生化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有方向去收集一些解決問題的信息。
三、堅持教學相長原則
在傳統生物化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全面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中引PBL教學法、病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師的單向活動變為師生的雙向活動,學生通過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臨床問題,知道了所學知識的用處,教師通過教學發現自己的困惑之處,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促進,教學相長。
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建構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盵2]。教師發揮著引導、啟發、激勵、協調、總結和完善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要關注,在學生退縮時要鼓勵,在學生偏離學習主題時要正確引導,還可以讓學生對其他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位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自己的努力學習是具有價值,從而調動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臨床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結語
生物化學是醫學高職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的許多理論、技術和方法可直接應用于臨床實踐,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與臨床有著密切聯系的課程。生物化學是一門綜合性強、抽象性強的基礎醫學課程。它與細胞生物學等其他基礎學科密切相關。此外,生物化學發展較快,是一門相對困難的基礎醫學課程。同時,學生對學習生物化學的作用以及學習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護理的關系尚不清楚。早期接觸臨床實踐使醫學生能夠更早地進入臨床實踐學習階段。將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的實際情況相比較,在理論學習階段對一些臨床表現的模糊認識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解決。[3]。為此,筆者以早期接觸臨床為導向,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以知識為中心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中心教學,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利用生物化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從而領悟到生物化學在臨醫學、護理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談益芬,陳乾雄,許小明等.基于本科護理學生視角下預見習活動存在問題的探究[J].重慶醫學.2016,45(14):2006-2008.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劉麗軍,裴景堂,郭聰叢等.臨床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實踐研究[J].臨床教學,2013,8(1):42-43.
作者簡介
冷淑萍(1980.09—),女,漢族,黑龍江人,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藥學檢驗系,講師,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