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微時代下,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以微課資源為基礎,形成課前研學,課堂后教的課堂模式,使信息技術課堂真正能實現以學生為主,教師成為引導者。實踐證明,這種課堂模式對于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微課;研學后教;初中信息技術
  在農村初中如何創建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培養現如今適應信息社會的高科技、高素質人才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主題。對于農村信息技術教師而言,信息技術高效教學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這門課程,授課課時為一周一節,所以老師很難保證學生在這門課程能有效的進行學習,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微課”和“研學后教”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狀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如果學生能夠通過課前使用微課資源,完成研學案中相關知識的學習,節省出課堂上學習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參與交流討論、獲得老師指導,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更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同時解決了學生動手機會少,課程時間不足的問題。
  一、微課的定義與特點
  微課是一種新課程形態,包含教學目標、教學視頻(或其他媒體形式)、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必要信息;是學習者在特定學習情境中,根據自我學習的需求和目標,利用微視頻所進行的網絡學習活動總和。
  微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教學時間較短。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二是教學內容較少?!拔⒄n”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三是資源容量較小?!拔⒄n”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四是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
  二、“研學后教”的定義與特點
  “研學后教”是以哲學實踐論、人腦科學、現代教育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教師“三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為提前,以《研學案》為載體,以“研學問題”為核心,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形式,以教師“三講”(講清為什么、講準是什么、講透怎么樣)為原則,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范式?!把袑W”主要是教師在深入研究課標、教材和學情、學法的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的“研學案”,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鉆研知識和方法,生生互動,提升能力?!昂蠼獭敝饕槍W生鉆研后存留的困惑與問題,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師進行恰當的點撥、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再進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三、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設計
  “研學后教”的理念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教學過程中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將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引進到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就須做好課前、課中指導和課后拓展的關聯教學。這種課堂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教師準備課前資料。“研學后教”教學所需的學習資料包括研學案、PPT、微課視頻和練習題庫等。第二,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學生拿到微課資源之后,利用課余時間根據研學路線圖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觀看微課視頻,PPT等,聽老師講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規劃學習進度。學習完成之后,完成學習任務單,并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疑點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第三,課堂活動。課堂學習活動學生從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學生將自己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惑提出來,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生互教,甚至還可以小組內重新看視頻。經過小組學習后還存留疑惑或疑難問題,讓學生進行匯報。第四,反饋與評價。通過反饋和評價,教師們可以掌握到學生是否能夠適應這種教學模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中發現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四、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以《用電子表格分析數據》教學設計為例
  第一,教學內容與目標分析。本節的主要內容是認識數據清單與工作表的區別,讓學生學會建立數據清單,并掌握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等數據統計方法。通過實例,學生將要了解別人是如何通過管理和分析所得的數據完成研究報告。通過內容學習,能區分數據清單與工作表;能建立數據清單,對數據進行管理;學會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等數據統計的操作;通過實踐,掌握對數據進行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的操作方法;樹立數據管理的意識,增強數據分析能力等。
  第二,課堂模式的應用。一是根據需要制作微課。在課前,針對教學內容錄制四個微課:工作表與數據清單的區別、排序、分類匯總、篩選。二是內容學習。拿到研學案后,根據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拿到教師課前準備的學習資源,根據現有的知識基礎、知識渴求、自學能力等安排學習時間,觀看三個微課視頻,同時完成相關的實踐操作。三是內化知識。在整個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學生通過同學間、小組間、師生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并促進知識內化過程,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四是課堂反饋與評價。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展示操作,共同討論、分析,并且要求同學填寫課堂評價表,了解學生對這節課的接受情況。五是課后反思?;谖⒄n的研學后者課堂模式,讓學生完成電子表格分析數據的探究學習,學生在完成本課的學習后,能根據需求分析用什么操作來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
  基于微課的研學后教課堂模式的教學能有效實現分層教學,促進知識的掌握,避免傳統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出現老師“多控少練”現象,學生學起來也輕松自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切實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效解決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得累,學得悶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6(5).
  [2] 丁昌勝.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01).
  [3]何文濤,張新明.基于微課程的電子課本內容整合及其教育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9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