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精神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所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社會家庭支持干預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社會家庭支持干預措施對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顯著改善,有利于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影響
據調查顯示,隨著社會壓力不斷增大,我國精神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遞增。精神病作為一種既常見又特殊的疾病,由于人們對精神病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夠,且普遍對其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導致大部分輕度精神病患者和處于康復期的精神病患者都無法得到社會的重視。而實際上,通過有效的治療手段,輕度精神病患者和處于康復期的精神病患者有極大可能獲得康復。相關研究表明,社會家庭支持干預與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周期和效果密切相關,良好的康復環境對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鑒于此,本文以我院精神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精神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所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選取的80例患者均符合CCM D-3中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2)患者處于康復期或緩解期。(3)患者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且愿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嚴重合并臟器功能疾病患者,如心、腦、肝、腎等。(2)間歇性意識障礙患者或無法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隨機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至63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0至67歲;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意向書。兩組患者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情況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備案,審核通過。
1.2方法
兩組均實行5個月的干預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叮囑患者遵醫用藥,告知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社會家庭支持干預措施,主要包括:(1)成立干預小組。干預小組由本院1名精神科醫師和4名精神科護士組成,醫生為小組組長。主要負責與患者在院外的社區及街道民政管理人員進行溝通,觀察患者居住環境的社會支持情況,并加以改善。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的聯系,協助患者家屬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2]。(2)建立患者檔案。干預小組通過觀察了解患者在院外的社會家庭干預情況和病情變化,為每位患者建立一份健康檔案,健康檔案由小組成員共同編寫完成,并由組長指派小組內專職護士進行檔案的記錄與填寫,每周做2次記錄,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為患者調整用藥。同時,定期隨訪患者家屬,掌握患者的用藥情況,并指導患者家屬監督陪同患者用藥。對于拒絕用藥者,干預小組要及時采取合理對策,上門勸導或收容住院治療[3-4]。此外,干預小組要協助改善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指導家屬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方式,盡可能減少相互間的敵對情緒,讓患者保持平和心態。(3)加強精神病知識宣教。干預小組與患者所處社區的干部及管理人員定期組織精神病知識的宣講活動,主要講解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康復的良性作用。針對如何為患者改善情緒,如何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進行指導性建議,幫助患者家屬及社區群眾掌握有利于患者康復的溝通技巧及對待方式,鼓勵患者、家屬、社區群眾相互溝通,為患者的早日康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4)實施心理康復護理。由于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都存在自卑心理,導致他們通常不愿與人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功能缺陷就更為突出。對此,干預小組每月要對患者進行1—2次的心理康復護理,盡可能幫助患者消除自卑心理,并讓患者對精神疾病有正確認知,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觀察評定標準
參照GQOLI-74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進行評定,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社會功能4個項目,采用5級計分法,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好[5-6]。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社會家庭支持干預措施后,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患者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均優于實施常規護理后的各項指標評分。因此,對于精神疾病患者,在其康復階段實施合理的社會家庭支持干預措施,不僅能加強社會及家庭的重視程度,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由社會和家庭共同為精神疾病患者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對幫助他們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愛菊. 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社區醫學雜志,2016,14(08):18-20.
[2]楊國清. 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 中國校醫,2018,32(4):301-302.
[3]韓英. 心理疏導對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8):70-72.
[4]李啟堂,劉國友,宋君偉,張文佳,劉洋. 綜合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8):1125-1127.
[5]李桂云,何汝冰,楊薇薇,等. 健康促進模式護理干預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9):2461-2463.
[6]徐霞,卓越,嚴衛國.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家庭心理治療的應用研究[J]. 中國處方藥,2016,14(12):146-1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