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國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里面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要繼承文化的精髓,使之發揚光大。從幼兒教育時期,就應當融入文化教育內容,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其中的魅力,洗滌心靈,從而對自身的行為規范能起到約束作用。由于幼兒教育有著很強的特殊性,在教育時要合理的選擇文化的教學內容。
一、幼兒文化教育資源內容
我國的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形式多樣。如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山水畫、幼兒園自身資源、綠色環境 等。它們相互影響和融合,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開展教育,是對文化繼承的一種重要的方式?,F階段的幼兒教育中,已將多種文化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如幼兒從小就學習唐詩,打下了較好的文學基礎。我國的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經典著作,能對幼兒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幼兒通過閱讀經典,使文學經典的內容植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能提升自己的道德認識,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實際的幼兒教育中,經典誦讀已成為教學中的特色,有著不錯的教學效果。如幼兒從小可以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對孩子受益匪淺。我們要加強對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開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學習。
二、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策略
(1)通過故事的形式開展教育。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幼兒教師要認識到他們的心理特點,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如講故事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師可多收集資料和素材或者編一些小的故事。如在教孩子要誠實的時候,可以講述《狼來了》或者《金斧頭銀斧頭》的故事;教孩子要提防壞人時,可講述《農夫與蛇》或者《南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告訴孩子要遠離壞人,學會保護自己;在教孩子要學會孝順父母時,教師可以講《孔融讓梨》或者《黃香溫席》的故事。孩子通過故事情節,學習過程中既生動有趣,又能記憶深刻,能起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將文化教育融入生活。文化的學習和教育是可以多方面開展的,教師要擴大孩子學習的范圍,將教育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課堂上,幼兒教師要設計教學課程,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學中融入一些詩歌、歌謠等,加強對孩子的熏陶。生活中,教師要在班級內或者孩子的活動場所張貼一些圖畫,進行宣傳。課下教育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打掃干凈衛生。個人要穿戴整齊,文明待人等。此外,教師還應和幼兒的家長聯手,在家長的幫助下,為學生購買一些相關的書籍,創建濃厚的文化學習環境。教師要多和家長溝通,通過家長反饋,能及時把握孩子的學習狀況,對教學作出調整。這樣才能全方位的搭建學習環境,加快孩子的學習進度。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幼兒的學習,可以適當地運用到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信息技術教學相比于單純的講述,顯得更加的生動和直觀,能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在幼兒學習中,利用多媒體環境,為孩子適當的加入一些圖片,播放動畫,幫助孩子進行理解記憶。如教師在教孩子詩歌《小池》時,能用信息技術向孩子播放泉眼出水、樹蔭映水、小荷露頭、蜻蜓點水的畫面或者視頻,這樣能極大地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并且對詩歌的內容也能理解,做到一目了然。當然,多媒體教學對幼兒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現階段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中,一些內容的質量較差,題材選擇有著不合理的地方,不能滿足幼兒學習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地完善。
(4)注重挖掘幼兒園自身資源和創設綠色環境。兒童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大自然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他們能夠聽到風的歌唱,看懂雨的舞蹈,能夠和小草交談,能夠與昆蟲為伴……只要有機會展開心靈飛翔的翅膀,他們總會在夢與現實之間構筑想象的世界。
在幼兒園內開辟包括土地、青草、綠樹、藤蔓植物等在內的自然活動場地;設計包括木樁、吊樁、軟橋、軟梯、攀登架、獨立橋等在內的多功能、綜合性大型木制玩具,開辟園內的綠色自然游戲區域;在園內設置沙坑、水池等設施供孩子們玩沙戲水;設置小動物飼養區域或植物種植區,供孩子們動手動腦、認識觀察,與動植物交朋友;在活動室里設置具有藝術性、豐富性、參與性特征的自然角等,這些在幼兒園實際教育中都是必要和可行的。這些綠色自然環境,主要具有發展幼兒自然觀察能力、認識能力、探究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功能,它們都將有助于幼兒更加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
案例1:到大自然中尋找美。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首先應該從引導他們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和尋找美開始。“我愛大自然”這一單元主題活動是由一次例行的春游活動引發的。和往常一樣,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幼兒園便會組織孩子們到郊外或附近的公園春游。面對美麗的自然景色:美麗的花朵、嫩綠的小草、挺拔高大的水杉、隨風搖曳的竹林,孩子們能發現嗎?會感受嗎?愿意關注和描繪嗎?他們會集中精力和老師一起尋找和談論自然之美嗎?
在教師適時適當的引導下,孩子們幾乎忘記了隨身攜帶的各種好吃的東西,而紛紛被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他們時而在花叢中追逐嬉戲;時而在草地上興致勃勃地打著滾,感受著草地的芳香;時而張開雙臂擁抱著各種樹木,感受樹干的粗壯結實,觸摸樹皮的不同肌理和圖案;時而觀賞這如詩的風景,像畫家那樣比劃著取景框,像攝影師那樣“咔嚓”一聲把這美景攝入自己手中的“相機”。
案例2:種植園里學科學 。大多數幼兒園多會開辟種植地,我園在種植園里種了許多孩子們常見的蔬菜。有一次,孩子們在觀察青菜時,發現有幾顆青菜葉子上有青蟲,孩子們開始捉蟲并研究青蟲,同時還產生了問題:“青蟲是從哪里來的?”因此又對蝴蝶產生了興趣。以種植園地為媒介,孩子們的交往多了,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也主動參與了進來。
案例3:小小木工。我園地處農村,充分挖掘地方資源,整合周圍環境,創造適合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是本園游戲的重點,圍繞這一重點,我班選擇了以木塊為主題材料的游戲研究。一年多來,游戲材料從剛開始單一的木條、木塊逐步發展到現在各種大小、厚薄、形狀各異的木制材料,如木樁、樹枝等。這些材料雖然比較粗糙、原始,色彩也不鮮艷,但它具有較大的可塑性、還原性、耐玩性。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無拘無束,動手動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玩的水平也從簡單的敲敲打打發展到能夠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復雜的建構和組合。幼兒在與材料充分接觸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豐富的造型經驗和樂趣,還融入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綜上所述,我國的幼兒文化教育資源內容非常豐富,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應用文化教育資源要從幼兒時期做起,從多個方位和角度開展。幼兒教師要將文化教育資源滲透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聯合家長的力量,為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要結合孩子的特點,采取游戲或者故事的形式,做好開發和應用工作,進一步提升孩子學習的興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