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影響的實證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采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對云南省某高校學生的大學適應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共回收1003份有效問卷,通過對體育鍛煉頻次總體較高的體育生和體育鍛煉頻次總體較低的非體育生的大學適應總分和各維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1)體育鍛煉頻次更高的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大學適應在總分和各個維度上都顯著性好于體育鍛煉頻次較低的非體育專業大學生;(2)體育鍛煉對于提高男生的大學適應更具顯著性;(3)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的影響具有持續性。本文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的積極影響作用,對鼓勵高校學生以及高校管理者通過豐富體育文化生活來促進大學適應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體育鍛煉 大學適應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a)-0240-02
大學適應是一個多維度、多角度的概念,是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在大學這一特殊環境中所面對的生活上、學習上、人際交往上、人生目標規劃上、健康維護上等多方面的適應狀況表現。其本質上屬于個體社會化的范疇[1]。大學階段是個體進入社會前身心發展、知識儲備的重要轉折期,也是個體面對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準備期,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發展不僅影響其在大學的發展,還會對其步入社會后的工作生活產生深遠影響[2]。因此探尋大學生的大學適應正向影響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健康定義中指出:“健康是指不僅沒有疾病,而且包含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從中可以得知社會適應是衡量個體健康狀況的重要一環,而大學適應又屬于社會適應的一種,所以可以從促進健康的角度來對其展開研究。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是一種促進健康的常用手段,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適應[3,4],能夠積極改善大學生的情緒[5,6],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7,8],但是關于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的具體影響狀況的研究還是很少,所以本文通過對云南省某高校體育生與非體育生的大學適應對比分析,實證研究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的具體影響情況,為提升高校學生的大學適應開拓新的工作思路。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某高校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測量工具
主要采用的是由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方曉義等編制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CCSAS)[9],該量表一共有60個項目的測量,包含七個維度: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大學滿意度,每個維度各題都采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五級計分,綜合得分越高。
1.3 統計處理
回收的數據通過SPSS 23.0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主要進行了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情況描述
問卷發布后,共收到1003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445人,女生558人,體育生451人,非體育生552人,大一384人,大二348人,大三148人,大四123人。
2.2 大學適應總分及各維度對比
通過對受試大學生的總分方差分析得知,體育生的大學適應顯著性高于非體育生(P=0.00<0.05)。且在大學適應的各個維度上都顯著性超過非體育生(P=0.00<0.05),說明在整體上,體育鍛煉與學生的大學適應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2.3 大學適應的性別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定可知,體育專業男生的大學適應總分顯著性高于非體育專業男生(P<0.05),并且在生活和學習兩個維度也是顯著性高于非體育專業男生的(P<0.05),而在其他五個維度上,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雖然在大學適應的總分上,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女生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在生活、人際、學習三個方面體育專業女生是顯著性高于非體育專業女生的(P<0.05),而在其它四個維度上,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 大學適應的年級差異
通過對各個年級的體育專業學生與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適應平均分總分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在各個年級上,體育生都高于非體育生,并且其年級總分均值走勢是截然不同的,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適應是一直下降到大三才開始回升的,而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適應是從大二年級就開始逐步回升至初始狀態的,并且其浮動變化比較小,各年級之間的差異并沒有非體育專業學生大;再通過獨立樣本t檢定,可知體育生在各個年級上都是顯著性高于非體育生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體育鍛煉頻次更高的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大學適應顯著好于體育鍛煉頻次較低的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并且與之相比,擁有更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大學生活能力、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擇業能力以及對大學有更好的滿意度。
(2)體育鍛煉對于提高男生的大學適應更具顯著性??傮w上,體育專業男生的大學適應顯著性好于非體育專業男生,并且在生活和學習這兩個維度尤為突出。而在女生中,雖然不存在總體上的顯著性差異,但是在大學生活適應、人際適應與學習適應這三個維度上,體育專業女生都是顯著性優于非體育專業女生的。 ?。?)體育鍛煉對大學適應的影響具有持續性。在各年級大學適應總分均值的比較當中,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適應趨勢從一年級開始就是逐年下降的,直到大四,才逐漸回到大一剛剛進入新環境時的一個適應水平,而體育專業學生雖然在大二年級大學適應降低了,但是也是在大二過后,就不斷地回升,直至回到最初的水平。雖然說兩個群體的大學適應性與所在年級并不存在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但是在總體趨勢上,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適應都是要優于非體育專業學生的。
3.2 建議
?。?)鼓勵學生積極投投身于體育鍛煉,培養運動興趣,養成運動愛好形成終身體育的健康觀。大學生活不同于中學生活,其有更多的自主空間,課業學習也不再單純性的是其生活的全部,鼓勵學生多多參與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其強身健體,更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在校生活,提升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同時對拓展他們的交際圈、增強自信心、積極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對以后的擇業都有積極作用。
?。?)豐富大學體育課程,積極鼓勵體育社團的建立,組織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由于一般開設的公選體育課課程時間短,課業任務重,學生選課人數眾多,容易造成一學期下來許多同學并沒有學習到什么實際技能,對于強調實踐性的體育課來說,這種學習結果很不理想。所以增開體育項目課程的同時,積極支持、引導體育社團的成立,是一種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大學適應性的必要舉措。
?。?)關注性別差異,進行針對性引導。通過研究可知,在男生中,大學適應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女生中的差異并不明顯,只存在部分大學適應維度間的差異。因此在鼓勵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候,除了加強引導男生參與,還要注意結合女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增加體育鍛煉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女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度和參與度,更大程度的改善整體大學生的大學適應狀況。
(4)關注各個年級的大學適應狀況,提升整個大學階段的生活、成長品質。區別于現階段關于大一年級新生的大學適應研究熱,本研究發現,在整個大學生涯中,大一年級新生的大學適應均分是最高的,反而是二、三年級的大學適應相對較低,所以關注整個大學階段各個年級學生的大學適應,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大一新生,是極其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高屹.國內大學適應研究的現狀和問題[J].社會心理科學,2011(4):16-20.
[2] 曾競艷.國內關于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進展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115-118.
[3] 劉巖,曲可佳.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程度與人際適應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5):113-116.
[4] 錢江,劉行.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以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為例[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28-229.
[5] 李煥玉.體育鍛煉與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情緒狀態的關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1):80-84.
[6] 朱風書.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劑量關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32):125-126.
[7] 羅峰,趙亮,辛陽.大學體育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1(3):187-188.
[8] 劉立新.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特征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1):83-88,100.
[9] 方曉義,沃建中.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5-1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