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理解體系,對學生后續發展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國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明確當下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困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對閱讀材料選擇、教學模式革新、應用輔助工具來突破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發展。
  【關鍵詞】語文閱讀;閱讀能力;教學探究
  一、引言
  閱讀是增長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人類交流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積累了海量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進入了新階段。語文閱讀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基礎,閱讀能力水平將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是其個人學習能力和終生發展的重要制約條件。閱讀能力是個體運用識、記、讀、說、寫、思等方式對閱讀材料進行感知、理解、評鑒、表達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及品格的綜合表現。
  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是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培育閱讀習慣的基礎環節,對強化學生文字理解力大有裨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閱讀教學正面臨著諸多困難。影音類的兒童影視作品陪伴了孩子的成長,但同時也在摧毀學生的注意力和文字的閱讀力,讀圖時代的學生更傾向于簡單易識別的圖片閱讀,而相對枯燥的文字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強,這給語文閱讀教育造成了相當的困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圖和影視形象的依賴讓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極度欠缺,無法對文字進行深刻的理解。新時代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小學教育工作者大膽探索,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以此來適應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變化,助力學生養成自覺的閱讀習慣。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語文閱讀在小學教育中占據了極為關鍵的位置,然而在應試教育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是將其主要目標聚集在基礎知識的識記上。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塑造上努力欠缺,忽略了閱讀教學的根本是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閱讀能力培養方面的努力也只是通過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成就了以量換質的尷尬局面。被動增加學生閱讀量,不僅增加課業負擔,相悖于基礎教育減負,不利于其他基礎學科的學習,而且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F階段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語文教學貫穿整個學生時代,從其課程安排上看絕對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這看似重要的語文教學在實踐層面來看并未受到的重視。由于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所以大多數老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總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心理優勢,普遍將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能力高估,從而在教學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不夠重視,教學中自己教的自得其所,但不關注學生對所教內容的理解情況,以一種想當然的態度對待語文閱讀教學。
  2.閱讀材料適應性較差
  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還在逐步開發的過程,其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有待發展。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就顯得相當關鍵。難易程度的把握至關重要,難度過大不利于學生閱讀和理解,極易令其產生挫敗感,從而對閱讀產生抗拒。過簡單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沒有太大的幫助。課外閱讀材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部分,家長和老師對閱讀材料的選擇大多是基于自己的認知水平所選取的,這就忽略了閱讀主體的閱讀能力,尤其近年來對國學教育的推崇,使得很多家長和老師將《道德經》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力有不逮的。此外,圖書出版業的混亂使得小學閱讀材料魚龍混雜,真正適合學生閱讀能力的書籍乏善可陳,徒增了閱讀材料選擇的難度。閱讀材料的混亂容易使語文閱讀教學將閱讀能力提升寄托于通過閱讀數量來實現,這就使得低質閱讀材料擠占學生閱讀時間,而學生閱讀能力卻難有提高。
  3.閱讀教學方式失當
  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依舊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向學生進行文章的講解,殊不知老師和學生的理解能力差異懸殊,學生對于老師的講解只能是囫圇吞棗式的記憶和背誦。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度的引導,剝奪了學生閱讀的主體特性。這種被動的教育方式,難以調集學生興趣和注意力,致使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差,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速度緩慢。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文字理解程度差異明顯,但是教師的教學習慣很容易固化,這就會形成一種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的水平在變,但老師的教學方式卻一直不變,很難適應學生的理解水平。此外,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過度依賴多媒體手段,對文字的講解不到位,極可能使學生產生惰性,對學生理解力的塑造極為不利。
  三、改善語文閱讀的對策
  1.慎重選擇閱讀材料
  改善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從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著手,對于課外閱讀材料要精挑細選,提高材料與學生閱讀能力的適應性,對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材料的選擇要遵循三個方面的原則;第一,材料選擇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階段。如果選取的過難,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往往會是事倍功半的結果,要逐步摒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思想誤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錯落選擇。第二,興趣導向原則。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重點照顧學生的閱讀興趣所在。只有讓學生對所讀內容產生強烈的閱讀渴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三,適度提升原則,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基于學生現有的閱讀能力,選取有一定提升空間的材料,讓學生找到自主閱讀的成就感,才能維持學生長久的閱讀專注力。閱讀材料選擇的適應性直接決定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老師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應當多費功夫,多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合適閱讀材料。
  2.優化閱讀教學方式
  傳統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已經證明對語文閱讀教學作用有限,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中心,應當重視其閱讀主動性,采用引導式教學與基礎教學模式并舉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在涉及基礎知識掌握上,如生字詞的識、記、寫上,可以更多采取基礎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語文基本元素有準確的認識和書寫能力。而在偏向能力培養方面,比如對文章的感知、理解和欣賞層面上,老師應當將更多的自主性還給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更多的通過感悟對文字形成自己的理解。采用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更能形成語文閱讀教學成果的多樣性,避免語文教學培養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股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基礎教育與引導式教育結合應用,優化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構架理解體系。
  3.創設情景營造氛圍
  事物皆有兩面性,影音類工具在教學中既有有利之處,也有其危害之處,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關鍵在于使用之人。語文閱讀相對來說是個枯燥的教學過程,在學習中不免會產生厭煩感。如果能夠善于應用影音工具,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情景閱讀氛圍,則能較好的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和持續閱讀的能力,比如在講解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等詞匯時,老師如果單憑口頭講述,學生很難想象,由于時空的限制,也不會在教學中就巧合的遇到相似的自然情景,學生理解起來存在難度,如果老師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小視頻對這些情景再現,學生對這些詞匯和情景的理解就極為深刻。情景再現的教學模式,讓孩子感受漢語之美,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在潛意識中提升其閱讀自主性。在應用影音工具時,一定要注重把握使用的度,切忌讓語文閱讀課變成電影欣賞課。
  語文閱讀教學是教材、教師、教學與學生整體融合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開始前要選好閱讀教材,教師要對語文閱讀教學有合理的安排,對課堂教學有高水準的把控,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特性的基礎上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羅士琰, 宋乃慶, 王雁玲. 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77-83.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5(3).
  [3]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35-37.
  [4]盧孟祥.淺析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3(14):60.
  [5]徐嘉儀.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滲透的途徑探究——基于新課標背景[J].新西部,2016(21):166.
  [6]邵桂琳,虞姍姍.從閱讀能力培養的角度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11):62-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0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