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價值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價值體會。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簡稱AMI)患者為研究對象,將100例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常規護理干預方法,研究組患者使用預見性護理干預,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從院前急救至入住CCU,兩組在時間上基本沒有差別(P>0.05),在搶救時間的有效長短相比,研究組相比對照組明顯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與患者滿意度而言,研究組數據較對照組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搶救時間與住院時間,提升其滿意度與護理質量,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常規護理;有效搶救時間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182—01
在目前的醫學領域中,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簡稱AMI)是較為常見的高危病癥之一,其主要成因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或不足引發的心肌缺血,最終導致的心肌壞死。主要臨床病癥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現,嚴重時容易猝死,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與安全造成了巨大影響[1。近年來我國該類病癥的發病呈上升趨勢,該病癥有發病快、病情復雜、高并發癥的特點,患者病發的前24h往往對于搶救治療與預后有重大影響,能否使用預見性護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治療有較高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能夠有所準備,也對于確保臨床安全、縮短患者病程有重大的意義[2]。本次研究中使用了預見性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較好,現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研究資料
選取17年1月—18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按照隨機數列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50例,其中男女各25例,平均年齡(64.20±4.17)歲,平均病程(5.24±1.37)h;對照組50例,其中男女各25例,平均年齡(63.87±4.12)歲,平均病程(5.28±1.28)h,兩組患者入院時間均<7h,對比兩組患者在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①胸痛發作12h以內②患者知情且家屬同意③心電圖檢查至少有兩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
1.2 觀察方法
為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方案,具體包括基礎護理與常規護理兩個方面;措施包含病情監測與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對癥支持干預等;研究組使用預見性護理,具體流程如下:(1)對于患者病史及手術史進行詢問,并就其外觀狀態進行評估,主要觀察期呼吸循環狀態與意識狀態。詢問其日常習慣,綜合分析其誘發因素;(2)對于患者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包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等指標的變化,匯報給相關醫師并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護理;(3)對于患者病發時先兆癥狀的掌握,如出現血壓波動與心悸、心絞痛等問題或癥狀加重,則及時作出處理與解決。(4)患者病發30min內應及時給予溶栓干預,執行皮冠脈介入術,保護患者心臟功能避免梗死范圍的擴大。(5)對于患者進行定期健康教育,糾正干預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引導患者情緒。干預措施如下:(1)監測患者心律失常癥狀,特別是進行溶栓治療的病人,用藥3h左右易引發心律失常,醫護人員需及時作出應對。(2)在心電監測中,每15分鐘左右記錄患者血氧情況與心率的情況,隨時觀察患者的意識有無變化,以及其生命體征;對于出現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與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密切關注并做好心室纖顫病發的準備,報告醫生且準備好除顫儀,準備急救。(3)對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而言,每天需要臥床休息12h以上,其中謝絕探視,維持其身心的平靜狀態。若24h后無異常狀態發生,則可在床上簡單活動,血壓正常后三天可在病床輕度鍛煉行走。(4)對于患者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進行一定的調整,低油低鹽、戒煙戒酒等,樹立患者正面情緒,語氣輕柔緩解其不適感,保障患者心理健康等。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入住CCU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臥床時間與發生并發癥的情況;(3)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評價量表于患者出院后進行填寫,滿分100分,得分≥80分記為滿意,<80分記為不滿意??傆袧M意度=滿意/組例數x100%;并發癥率=并發癥患者例數/組例數x100%。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進入CCU時間和有效搶救時間對比
從院前急救至入住CCU,兩組在時間上基本沒有差別(P>0.05),在搶救時間的有效長短相比,研究組相比對照組明顯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與滿意率對比
從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與患者滿意度而言,研究組數據較對照組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目前臨床醫學中,AMI患者在出現心律失常的情況下發病時間一小時內死亡率極高;病發時伴有強烈的胸骨后疼痛感,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對于患者的緩解效果并不大,嚴重時可致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導致猝死,對于患者造成巨大痛苦的同時也嚴重威脅到了生命安全[4。故而及時或者是超前的預見性護理對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意義重大,救治的及時與否,直接影響到以后治療與預后。
根據相關文獻統計[5],近八成的AMI患者有病發先兆癥狀,一般多為心絞痛加重或新發;也有個別患者有負面情緒增長與瀕死感。出現該類特征便可以檢出異常情況,及時控制及時治療;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預見性護理從病情評估與病患數據上可以迅速且直觀的發現問題,對疾病進行有效控制降低風險;其次,對于相關知識的普及宣講以及措施的提前準備,能為患者防護心律失常、負面情緒提供一定幫助,從而最大程度改變疾病預后不良的結果。本次試驗中研究組患者的數據普遍優于對照組,也是體現了預見性護理干預重要性。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搶救時間與住院時間,提升其滿意度與護理質量,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孔瑞娟.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7,32(15):45—47.
[2]王莎莎.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8):125—126.
[3]姜娜,崔妮妮,王靜.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58(24):111—111.
[4]王靈芝.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54(14):16—18.
[5]周愛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療法中行預見性護理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34(17):84—86.
[6]馬春雷.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33(4):144—1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