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學習,相伴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主持人語
  名師的成長除了需要不斷地實踐探索,還需要打開視域,善于學習。學習理論,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學習教學改革的成果。只有從書本中不斷地汲取,從別人的經驗中不斷地過濾,從國際國內的案例中篩選,跨界跨域學習,我們才能站在前沿,站在高位,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名師是從課堂中走出來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立足課堂、只要認真教書就一定能走向優秀。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教了一輩子書,上了一輩子課,就是沒能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主張,更不要說形成教學思想。原因何在?就因為他們只顧埋頭教書,只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苦思冥想,缺少必要的理論學習,缺少對教育發展的關注和了解,缺少對優秀教師先進經驗的涉獵。也有一些教師非常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不斷優化教法,努力探求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好的路徑。但在教學實踐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常常知難而退,不善于用理論來點化自己,用它山之石來啟迪自己,缺乏更高遠、更開闊的視野,缺乏“左顧右盼”的借鑒,缺乏思考,缺乏變通,在探索中途止步,自然也就難以有所建樹。
  一
  名師必須扎根課堂,但伴隨他的除了實踐,還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專業理論,學習教育思想,學習先進經驗。黃厚江、唐江澎等江蘇名師的成長路徑告訴我們,名師的成長歷來是與學習相伴相生的,離開了廣泛的學習和涉獵,他們自然就難以實現前行路上的跨越。名師的成長之路其實是一條不斷學習、不斷積淀、不斷實踐、不斷提升的汗水之路。孫漢洲老師從教三十多年,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認真讀書,認真搞研究,把浪漫的青春歲月都寄寓在了書香世界里。為了在教學中游刃有余,他讀了大量的中外教育學、心理學、文學名著,以及時文選刊、科普小說等。正因此,他的教學才點撥得宜,而且能引經據典,探幽發微,成一家之言。“厚積水方可負大舟”。孫漢洲老師把自己不懈涵養的功夫說成是“備大課”,而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形成了他“鮮、活、趣、導”的教學風格。他的教學智慧越來越成為學生的向往,他的教學業績也越來越被同行們所艷羨。
  孫漢洲老師是教育界的前輩,他給年輕人的啟示之一就在于,讀書是名師最美的姿勢。在南通,名師培養對象每年都要閱讀大量的書籍。這些書籍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名師培養導師團給大家推薦的書目。這些推薦書目,既有教育經典,又有熱點類、跨界類、實證類專著以及文學作品。這種閱讀,打開了教師們的視野,墊高了他們的靈魂,為他們的專業發展奠基。二是培養對象自己熱愛、鐘情的書籍。江蘇省南通中學潘雪峰老師是體育教師,他的自選書目有《體育基礎:教學、鍛煉和競技》《體育學理之探究——關于運動技能教學的原理研究》《無序中的有序——現代體育課程改革的文化審視》《動作學習與控制》《運動參與與個體社會化進程》《人類動作發展概論》,以及《課程實話》《游戲的卓越性》《學習興趣的喚起》等。這些閱讀,讓潘雪峰這位體育教師中的佼佼者站到了更高的平臺上,不斷審視和優化自己的教學,他對自己“快樂體育”的教學主張也更充滿了信心。
  當然,優秀教師的閱讀需要泛讀,更需要有方向的閱讀,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尋求最有力的理論支撐。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語文教師薛海兵是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他的語文教學厚重而典雅,凸顯出語文課堂的格調和韻致。我們看他的“閱讀書單”:《教育哲學》《語文課程初論》《文藝美學方法論》……他在《中庸》里找到了“致中和”這個關鍵詞,在《中和之美》中讀到了藝術和諧觀,在《美在意象》中讀到了審美格調,在《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中讀到了格調范疇發展史,在《規范語言學探索》中讀到了古代語文規范的雅正標準,在《雅論與雅俗之辨》中讀到了雅正范疇的豐富內涵。至此,他的雅正格調的語文課堂教學主張有了萌芽,其理論核心有了依托。他的語文課讓人感到一種獨特的品味。
  如果說,生命像一條河,閱讀就是河的源頭,源源不斷,河流才能淙淙流淌;如果說,教師是孩子生命的導師,閱讀就是教師引領的資本,資本只有不斷地加以積淀和豐厚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站在教育的原野上,我們只有與閱讀為伴,才能長成原野上的一棵參天大樹,向著天空恣意生長,并因為這種生長而讓無數的生命受惠獲益。閱讀是我們終身為伴的事業。傅國涌先生在概括自己從10歲開始的30年的閱讀生涯時,用5個詞來概括:饑不擇食、狼吞虎咽、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不求甚解,這種喜愛、狂熱、癡迷,正是優秀教師應有的姿態。
  二
  善于學習是教師從平凡走向優秀的必由路徑,但這種學習不僅是書本的學習。我們還要向時代學,向同行學,廣泛關注教壇的風云變化,虛心學習優秀教師的有效探索,把好的思想和做法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海納各路教學之“流”,讓自己的教學更厚重,更有張力,更符合學科教學的規律。這里要糾正一種誤解——認為教學切忌步人后塵,而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自成一家。其實,“個性鮮明”是相對的。教學中,我們不要追求“絕無僅有”,更不要迷信“只此一家”,而要善于汲取他人之精華,融入自身,以此為基礎再彰顯自己的教學風格。
  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名師的引領。海門市海南中學施俊進老師的教學基本功比較扎實,課堂教學靈活,教學效果好,他是一位很有個性的老師。如果沒有規劃,順其發展下去,他也會成為受家長歡迎、得到社會認可的好老師。但他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軟肋”,向名師學習的愿望非常迫切。于是他拜李庾南老師為師,做了李老師的徒弟。他認認真真地聽李老師的課,學習李老師的論文和著作,深刻領會“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精髓。在教學實踐中,他按照李老師的教學思想進行設計,碰到問題及時向李老師請教,參與了李老師的課題研究。尤其是當李老師提出“學材再建構、學法三結合、學程重生成”的“三學”思想后,他更是積極實驗。跟著李老師學習,讓施俊進不斷增強前行的動力,不斷增益自身的本領。他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形成了鮮明的教學個性,成為江蘇省初中數學特級教師。
  我們推崇“師帶徒”的教師成長路徑,也鼓勵老師廣泛學習,海納百川,最后自成一家。特級教師、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的丁衛軍老師基于語文學科實際和語文教學規律,在教學實踐中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的主張。在此基礎上,他基于學生的知識與學習經驗,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圍繞學生的“困惑”之處,對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內容選擇、活動細化、結構設計、媒體使用、方法指導等多方面進行簡約化處理,以求教學內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得到整合與優化。他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就語文這一內涵極其豐富的學科來說,有時,他的“簡約”路徑并不能使語文的意義得到最大化的彰顯,也時時處處有難以圓潤的困惑。于是,他從別人的創造中不斷地汲取營養:黃厚江的“本色語文”、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蔡明的“生態語文”、王君的“青春語文”……各種語文教學風格,讓丁老師的視野一下子拓開了。他在堅持自己的教學主張的基礎上,廣泛吸納,有效借鑒,真正使自己的教學主張明晰而易操作起來,達到精約、博約、雅約的境界。   三
  名師在學習中成長,其路徑還是非常豐富的。許多時候,我們要善于把自己推出去,暴露自己,展示自己。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別人的關注,得到他人的幫助。
  要建好自己的“學術圈”。如皋市外國語學校的楊浩老師曾作為一線教師的代表,參加了體育學科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的相關工作。他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利用一切可能與體育界的專家學者聯系,從他們那里學習最前沿的知識,獲得最新鮮的信息。南通的名師培養對象既有團隊的展示圈,又有他們自己的學科交流群,有的還有更大的朋友圈。大家做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尤其是教學中、研究中遇到什么問題,碰到什么障礙,都勇于展示。圈內人看到了,紛紛加入,熱烈的討論讓大家的認識更加全面而豐富。
  要善于在團隊中學習?,F在,名師工作室、成長共同體等團隊很多,我們在團隊中就要善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南通市通州區新聯中學的王俊杰老師加入了李鳳名師工作室,他認真學習領銜人李鳳老師的“無痕語文”的理論和實踐,與同伴互相切磋,提出“內生:讓語文學習真實地發生”的教學主張,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很快,成為“江蘇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要有主動展示的意識和行動。我們要像佐藤學所說的那樣,主動打開自己的教室,讓同行們來聽課,給自己提出課堂改進的意見。我們要經常邀請師傅、名師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我們要爭取參加公開教學活動和基本功大賽,不管是校級的還是市級的,磨課對自己的水平提升見效最快。各種學科類活動,只要可能,我們都要積極參加。這些活動會大大增加我們專業發展的含金量,能加速自己的成長。
  要主動參加或積極組織跨學科、跨學段、跨區域的聯合教研活動。陳鐵梅初中美術名師工作室、李鳳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潘雪峰中學體育名師工作室、姜樹華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四個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區域的工作室,他們聯合舉辦了“聯合課程”研討會,圍繞“穆桂英牽手花木蘭,醉美中國風”這一主題展開多學科大融合。一堂課45分鐘,何雪芳老師、陳旦老師、金海濱老師各用15分鐘分別執教語文、美術、體育,不同學科的融合讓老師們大開眼界,課堂的主體性、學科性、時代性、開放性得到充分彰顯。
  一旦我們形成學習的自覺,養成借鑒的習慣,打開窗兒,陽光會撲面而來。自我實踐的積淀加上他人的智慧,我們離優秀就漸行漸近了。
 ?。ㄗ髡邽槿珖鴥炐憬處?,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特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培養導師團副團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0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