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區域活動創設幼兒自主參與的活動空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因為自身的年齡特點,學前兒童往往具有極強的探索求知欲,會對新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會萌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為了實現教育的目標,幼兒教師應與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實際發展水平相結合,創設多個開放性的活動區域,并提供豐富多樣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自由探索、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在啟迪智慧的同時,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關鍵詞】區域活動;活動空間;自出參與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233-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中,游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環境的創設,則是幼兒開展游戲的有力支撐和保障。環境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暗示作用,會產生扎實的教育效果。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活動區環境。為此,幼兒教師應設置科學化的游戲環境,將幼兒自主參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對幼兒實施個性化和個別化的教育,通過營造幼兒自主參與的活動空間,真正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一、創設開放式的區域,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
首先,為了更好的實現教育目標,應創設良好的環境。幼兒教師應有的放矢的創設活動區,為幼兒自由自主的選擇活動和交往創造條件,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同時,與幼兒的經驗積累情況相結合,對多個開放式的區域進行創設。如可在班級創設科學區,對幼兒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創設表演區,對幼兒的表演能力進行培養;創設美工區,對幼兒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創設語言區,對幼兒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創設運動區,對幼兒的鍛煉意識進行培養。通過各個開放區域的科學設置,讓幼兒自主選擇和參與,并在活動的過程中,使幼兒獲得一定的的幸福感、成就感和愉悅感。其次,在布置場地時,還要考慮是否利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
如在科學區域,可提供太空的場景、小博士的布置,將幼兒主動參與探究的欲望激發出來。最后,還要增強區域間的密切聯系,發揮各區域對幼兒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在創設種植區、科技活動區等多個區域時,應重視幼兒創造表現力和探究能力等能力的發揮。如科學區和美工區重視發展幼兒動作技能;科學區和種植區重視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在表演區結合美工區制作的飾物和科學區自制的樂器進行表演;還可在表演區表演語言區的故事等,通過各區域相互作用,對幼兒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
二、準備豐富多彩的材料,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首先,在活動區域內,投放豐富多彩的材料,促進幼兒自我構建和自我學習。在活動空間里,應準備具有可操作性的、豐富多彩的物質材料。由于動手操作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為了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應將那些可操作的、多種多樣的材料投放在區域中。幫助幼兒獲得認知、積累經驗,并在不斷的操作擺弄中,發展幼兒的動作技能和情感態度。同時,投放豐富和充足的材料,還能將幼兒之間的爭執減少,利于對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其次,學前期的孩子,往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材料的準備上,應盡量新奇,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
如《誰可以滾動》中,我們給幼兒提供了紐扣、玩具汽車的車輪、各種形狀的積木等各種材質的物品。在這些物品中,有的物品幼兒不太熟悉,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教師可啟發幼兒事先猜測下,能滾動的物品有哪些?然后在親自動手操作,對猜測的正確性進行驗證。通過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將幼兒探索的興趣激發出來。在努力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方法和技能,進而對幼兒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進行培養。
三、保持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的一致性目標,實現二者的有效互補
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知識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這是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共同的教育目標。不同的是,區域活動遵循個體發展的獨特秩序,對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考慮,有著更為自由的形式。通過對集體活動中自由度不足的缺憾進行彌補,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為了更好地參加集體活動,幼兒可在區域中做好鋪墊準備。同時,還盡可能的補償集體活動中的意猶未盡之處,并由此促進新活動的生成,為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保障。
如開展科學活動《溫度計》,活動前在科學活動區中,幼兒可事先準備好自制滴管和儀器滴管的使用,這樣能贏得充足的時間,為開展集體活動中的探究環節做好準備,以利于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又如開展集體教育活動《雞蛋的沉浮》,很多幼兒在活動后依然意猶未盡,教師可安排他們在科學區反復操作。觀察在放等量食鹽的情況下,在不同的氣溫水溫的變化下,雞蛋不同的沉浮情況,最終形成了新的活動《溫度與融化》。在集體教學的形式下,能夠高效完成這個活動,由此對區域活動規模小的局限性進行有效的彌補。通過這兩種活動形式的互補,可以更好的深化和實現教育目標。
四、鼓勵幼兒和家長積極參與活動區域的創設,形成科學育兒的大環境
在區域空間中,陳列展示幼兒作品以及搜集廢舊物品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為此,需要重視家長和幼兒的積極參與。一方面,能使幼兒成為環境的建設者和美好環境的受益者,同時,還能對幼兒的主人翁意識進行培養;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家長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以及幼兒的學習方式,這樣能有效引導家長的教育觀念,形成科學育兒的大環境。
在活動區域里,往往有很多材料要準備,這樣可對家園社區的資源充分利用,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材料。這樣既能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活動區域的小主人,同時,還能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增進幼兒與爸爸媽媽之前的感情。
五、結語
為了吸引幼兒主動探究,就要充分點燃幼兒的興趣。在幼兒園中創設寬松和豐富的區域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所創設的環境,應與幼兒的年齡相符,以幼兒為著眼點,并結合實際需要,對活動區隨時調整。能使幼兒自由玩耍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體驗,將環境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更好的弘揚和發展幼兒的個性,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管春燕.美工區活動中幼兒藝術核心經驗的建構[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1).
[2]尤素敏.幼兒操作輔導的有效策略[J].山東教育,2001(Z6).
[3]冉桂亭.用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
[4]施坤.幼兒創意石頭畫的策略分析[J].好家長, 2018(97).
[5]第十二屆全國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優秀畢業論文評選結果公告[J].幼兒教育,2018(27).
【作者簡介】
高施琦(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