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古詩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短短幾句,韻味悠長。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么,如何讓古詩教學充滿詩情畫意呢?【關鍵詞】古詩教學;詩情畫意;引導【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30-01一、讀古詩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闭Z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也在他的《語文教育退思錄》中有專門論述,他說:“文章的精華全在字句之間。字句之間有生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都不會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鉛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來,并進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笨梢娙治恼缕叻肿x,于古于今熟讀精思都不失為學習之法。古詩是文言文,言簡意賅,格律限制,平仄相間,講究押韻。而且,古人作詩喜歡用典,經常用省略句、倒裝句、緊縮句,跳躍性大。學生在感知語言上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讀詩。我們可以從讀入手,讀詩,是要學生準確接受詩文的書面信號,首先要要求學生咬準字的讀音,體會詩的停頓,把詩讀通。怎么讀?出聲的讀,朗讀、誦讀。讀詩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學習一首好的古詩,不僅使學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內容,更要借讀詩來創造“入境”的條件。在課堂里,可采用范讀、齊讀、指名讀、自由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賽讀等不同形式進行讀詩。這樣不僅讀的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地發揮了讀的功能。學生通過讀詩結合注解感知詩意,遠遠比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解要好得多。二、吟古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中國古詩特有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方式是吟誦,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吟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詩歌的節奏感比較強,這些節奏往往是詩人心境的體現。詩人心情輕松,則節奏明快;詩人心情哀傷,則節奏低沉;詩人心情激昂,則節奏急促,詩人心情平靜,則節奏舒緩……只要抓住詩眼,就把握了這首詩的靈魂。如《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詩魂,如何使學生進入意境,升華情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誦讀全詩后,讓學生邊聽錄音邊想象詩人臨終前與家人訣別的悲壯場面:詩人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家人全都圍在詩人身邊守候著,詩人突然伸出干瘦的手,在空中無力的抓著,兒子傷心的握住父親的手,想聽父親最后的囑咐。詩人在臨終念念不忘的卻是:“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把國家統一的事情告訴我……”。漸漸地,學生跟著錄音低聲吟誦,不知不覺中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切體味:這“悲”字是詩人悲自己終生的意愿沒能實現,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師事先準備好哀傷的音樂,營造吟誦的氛圍,就自然而然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三、畫古詩常言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密不可分,小學所選的古詩,有許多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你看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娋渚溲跃?,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色彩絢麗,遠近高低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多么賞心悅目。詩的意境、畫的神韻相輔相成,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學到田園詩、寫景詩時,有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動手畫詩,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境的理解,在腦海中展示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再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用筆畫下來。只要孩子們喜歡,鉛筆畫、水彩畫、國畫、素描都可以。無論是什么形式的畫,只要孩子們能展現詩的意境就好。孩子們把自己在閱讀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領悟到的畫下來,他們就會充分享受到學習古詩的快樂。就好像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币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將初夏的明媚風光展示得淋漓盡致,情趣盎然。孩子們只要一邊吟詩一邊動手畫小池、蜻蜓、荷花,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生機盎然的畫面,感受到詩人融入字里行間對初夏深切的喜愛之情。四、寫古詩古詩語言精練,行文短小,留有許多的“空白地帶”,這就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師還可以把詩歌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在我們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就安排有這樣的訓練,要求學生描繪詩歌展現的美麗景象。這就要求孩子們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用生動感人的語言去展現詩中的美好意境。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做個示范,擴寫或改寫古詩,讓孩子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寫,例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蔽覀兛梢赃@樣描述:“在一個靜謐的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與明朗的月色交相輝映、水天一色。湖面風平浪靜,波光閃動,千里洞庭就好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在皎潔的月光下,詩人遠遠望去,只見洞庭湖愈顯清澈,湖中的君山愈顯青翠,山水渾然一體,如同一只剔透的銀盤中放了一只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教師先進行引導,教給孩子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把詩人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樣不但升華了學生對詩人感情的理解,更給了學生一次難得的練筆機會,何樂而不為?總之,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些無價的瑰寶,該被我們重視,該被我們的孩子銘記。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使學生真正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讓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學生心中永遠沉淀。參考文獻[1]章美云.巧用多媒體,讓古詩教學充滿“詩情畫意”[J].江西教育,2012(30):48.[2]陳春燕.讓古詩教學充滿詩情畫意——談多媒體技術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5(03):33-35.作者簡介:孟遠燦(1976.4-),男,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笛口小學,小高,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