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童年充滿詩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學校品位,受兒童詩人雪野的影響和啟發,學校將誦讀兒童詩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來開發和實施。充分利用地方課程、晨誦、社團、社會實踐、傳統節日等各種形式進行實踐。學生通過讀詩、賞詩、悟詩、背詩,創詩,童年充滿了詩情,教師的課堂充滿詩意和靈性,形成了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孩子 童年 詩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184-02
一、校本課程的提出
1.文化傳承離不開詩教。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從“不學詩,無以言”的孔子時代,到唐朝科舉取士,官員必須通曉詩律,民間也以讀詩、懂詩為榮,自廟堂至市井,詩已深入民間,化入生活,雅俗共賞。
2.課程改革需要詩教。在人教版部編教材中,關注文學性和兒童文學作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每一冊教材中,不低于5篇兒歌、兒童詩(包括古詩)。讓孩子多讀詩、多讀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并籍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已成為小學語文課改的共識。
3.學生的發展依托詩教。在小學階段實施兒童詩教學,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詩歌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更是人格的完美塑造。兒童詩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能夠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詩意的人生。
二、校本課程的研發
為科學有序的實施校本課程,學校組織了研究團隊,外出學習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活動。取名為《聆聽花開的聲音》,編排上遵循綜合性、思想性、趣味性三條原則。內容設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與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精挑細選,共分四部分:兒童詩、現代詩、古詩、《三字經》和《弟子規》。排版上原詩字號大,賞析字號小,主次分明;對原詩及賞析中偏難的字注釋了拼音。所有的詩歌題目下面都注有作者姓名;每首兒童詩和現代詩都選配有兒童畫。
三、校本課程的實踐
1.利用地方課程教校本教材。校本課程在全校一二三年級開設,每周兩課時。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以促使學生詩情激蕩,使課堂詩意彌漫。探索出閱讀賞析、感悟模仿、背誦寫作三種教學模式。
2.利用晨誦時間進行閱讀。師生人手一本,每天晨誦20分鐘,或老師領著誦讀,或學生自己閱讀,每天進行檢查,每月進行反饋,并把檢查結果納入到期末的量化考核中。
3.開展社團及社會實踐活動。分年級段成立社團,安排老師指導兒童詩的開展情況。利用許昌風景宜人,五湖四海伴三川,名勝古跡眾多的資源優勢,組織學生游玩、參觀,感受許昌新變化,在游玩的過程中有所感悟,以小詩的形式說出來或者是寫出來。
4.借助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利用春節、清明節、兒童節、中秋節、元旦等傳統節日。每學期舉辦“四個一”主題活動:一次詩詞中隊活動,一次詩歌誦讀比賽,一次教師詩詞誦讀比賽,還有一次經典誦讀大賽。讓師生或誦讀展演或比賽展示,在詩歌的天地里徜徉。
5.培養一支詩教教師隊伍。通過個人自學、網絡學習,進行兒童詩創作理論、教學方法等加大學習力度;通過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反復模仿,取其精華;定期開展研討活動,共同探討詩教規律,經驗,交流學習,教學心得;外出學習培訓,了解兒童詩的教學方法,明確兒童詩教學應達到的目標要求,以提高教師的文學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
四、校本課程的收獲
兩年多來的開發和實施,師生對詩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讀詩、學詩已成為師生學習的一部分。
在學生層面,借助校本課程的教學,隨著學生詩歌閱讀量的增加,幫助學生加大了識字量,提高了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通過引導學生讀兒童詩、賞兒童詩、悟兒童詩、背兒童詩,創作兒童詩,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凈化了學生的心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教師層面,隨著校本課程的實踐,我們的教研活動成為教師們闡釋詩意,放飛詩情的場所。通過上課、聽課、研討,促進了教師們教學水平的提高。詩與語文、數學、音樂等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使這些學科充滿了靈性和創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滋養了學生的心靈,修養了品質。
在學校層面,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詩教教學是一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教育工程,詩意的教育理想、詩意的環境、詩意的管理、詩意的課堂,無不折射出詩教的光芒,讓孩子的童年充滿快樂,讓孩子過上詩一般的生活,形成我校獨特的特色文化。
參考文獻:
[1]徐云峰.親近兒童詩,讓學生戀上閱讀[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7,(9).
[2]江育.走近兒童詩,讓學生愛上閱讀[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