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跨融下閱力范本的導與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閱力范本教學,即以文本作為范例,將該文本最重要的功能即能培養學生閱力的功能放大教學,通過閱讀具體的語言材料范本,探求與素質教育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培養獲取信息、解釋文本、反思評價等能力,提升學生整體閱讀素養。學科跨融,是遵循以本學科為主的課程目標,對本學科內部或各學科間相通點、聯結點的整合與重組,以增強本學科內部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將零碎的學科內部知識點或分科課程統合為具有聯結關系的整體性知識,培養小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實現小學生完整發展的一個過程。
一、導在文本段落對比式的跨融點,學有所“法”
閱力范本凝聚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文本段落間存在前后勾連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發現文本內部段落間的異同點進行對比思辨,從內容和表達上發現不同,有助于學生探索語言的秘密和規律,并在遷移應用中提升閱讀力。
在《二泉映月》一文中,文本第2和第4自然段描繪阿炳兩次在中秋之夜來到二泉池畔聽泉。對于這兩部分教學,教師設計“對比聽泉,品‘二泉映月’之坎坷人生”,“導”在文本段落對比處,引導學生探究語言與形式的“融合”之處,幫助學生尋得閱力培養的方法,更好地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感悟阿炳的偉大品格。教學步驟可分三步走:
1.讀取信息——品讀二次聽泉。對比異同點。請默讀這兩段話,想想兩次中秋之夜阿炳二次聽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你做上記號,再和小組同學交流。
?。?)思同:誰來說說相同的地方?
a.時間相同——都是中秋佳節。
b.景色(地點)相同——二泉池畔。
c.同有月光。
d.同有淙淙流水聲。
e.同有阿炳。
?。?)辨異:不同之處呢?
a.小時候阿炳和師父一同聽泉,長大后阿炳由鄰家少年攙扶來聽泉;
b.小時候阿炳身體健康,第二次去“二泉”時,阿炳眼疾致盲,看不見它的美麗風光;
c.阿炳小時候除了泉聲,什么聲音也沒有聽見;長大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d.小時候,阿炳的師父健在,長大師父已經離開人世。
2.思維提升——對比異同,質疑探究。
?。?)聚焦“二次聽泉”異同點,提出多元問題:靜靜地細讀這些異同點,你有什么疑問產生呢?
a.阿炳來二泉旁賞月,一定有很多次的經歷。作者為什么只選擇兩次中秋之夜?
b.小阿炳聽不出泉聲,為什么長大后又能從泉聲中聽出那樣的聲音?
c.阿炳后來為什么眼睛看不見了……
?。?)聚焦“十多年”坎坷路,探究核心問題:以上(1)部分中哪個問題最值得探究?
顯而易見,a和c兩個問題容易解決,b問題需要合力探究,應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第2、3、4自然段,提取重要信息,或展開聯想,或鏈接資料,走進阿炳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泉映月,是阿炳不懈的抗爭,是阿炳不屈的精神,是阿炳對光明的向往,是阿炳熱愛家鄉的情懷……”
2.體悟表達——合作解疑,明晰寫法。
同是中秋,同來“二泉”,但阿炳因豐富的閱歷、坎坷的經歷,“二聽”淙淙流水聲激起了他情緒上的不同波動,這就叫“觸景生情”。這樣的層次教學,為體悟“二泉映月”的描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導在學科跨界統整式的跨融點,學有所“聯”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科過于割裂,學生則通常難以理解各個學科之間是如何聯系的。《第二季中華詩詞大會》的熱播讓我們再次增加了對“文史哲不分家”這句老話的認同。學科跨界是學生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進程中,由于問題過于寬泛、復雜,靠單門學科不易解決;同時,它以多學科為依托,整合見解,構建更全面的認識為目的。教師融入多學科元素,教師的“導”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自主聯合其他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促進本學科的有效學習。
在《海底世界》一文中,我們也巧妙地融合了“美術”學科,引導學生“看圖識海,辨析思趣”,體悟海底世界的“植物和礦產的豐富”。教學時,教師出示美術作品后故意示弱:“老師根據文本第4、5自然段,畫了一幅圖,可是老師覺得這幅畫畫得并不夠好,請你們也來讀讀第4、5兩自然段,給我這幅畫提提建議好嗎?”
一“弱”激起千層浪,就有了以下精彩的課堂呈現:
生1:我覺得這幅畫可以添加一些山峰和色彩,還有礦物。我想說這幅畫的色彩有些少,因為課文里說海底植物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它們的色彩多種多樣,有褐色的,有紫色的,還有紅色的……
生2: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來說,從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單細胞硅藻、甲藻,到長達幾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種。
師:剛剛那位同學說了有甲藻、硅藻.....我是不是要全部畫出來?
生3:有的可以省略,因為有八千多種,紙都不夠畫了。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生4:甲藻和硅藻是看不見的,可以不要畫,巨藻是肯定要畫,因為能看到。而且還應該要畫山峰、峽谷、煤、鐵、石油和天然氣,還有陸地上蘊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屬。
生5:煤、鐵、石油和天然氣,還有陸地上蘊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屬。這些都不用畫,它們埋在地底下,怎么能看得見呢?
從以上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學生能提取范本中的重要信息,有思辨,有表達……這些都源于“美術作品”的融入,源于“美術學科”的跨界融合,助練了他們閱力的發展。
三、導在生活情境活動式的跨融點,學有所“樂”
將教育與生活聯系是跨界的最自然和真實的形態。教師“導”的最大魅力,就是能把書面的文本教學幻化成一個個鮮活的生活情境,借著情境的指引和召喚,引領學生在一個個具有前后跨融的活動中去觸摸文本。
“認識氣象標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練習六中第一板塊的內容。面對這樣簡單的教材內容,是否就無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力呢?答案顯然不是。我們根據第一學段學生“喜歡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羊村成立了“氣象預報隊”的大情境,讓每組學生分別為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喜羊羊做導師,接受慢羊羊村長的四關考核。其中在第三關“判斷天氣,合理引用”中借助多媒體播放錄音:“謝謝小朋友們!村長又布置新任務啦!要我們根據羊村新一周的天氣情況,合理安排大合唱比賽、遠足,做衛生、給小樹穿冬衣這幾項活動,你們能幫助我們嗎?那這些活動該放在哪一天舉行呢?你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嗎?”以此激發學生的純真和熱心。
生1:我覺得大合唱比賽應該放在12月15日舉行。因為這一天是晴天,比賽的時候同學們都穿表演服裝,穿得少,晴天就不會覺得太冷。
生2:我覺得大合唱比賽也可以放在其中任何一天舉行。因為把大合唱比賽放在大禮堂室內舉行,我們就不怕冷了。
生3:給小樹穿冬衣,要在12月15日晴天做。否則后面幾天下雨,小樹可能會被淋壞或者凍壞……
此項活動設計從靜態的教材向動態的“學材”轉化,尋找到合適的言語生長點和能力發展點。這既訓練了學生鞏固辨識氣象圖標,又讓學生把語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思考、表達、思辨等語言實踐,既還原了生活,又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以上靈動、互動、生動的“三動”課堂。
?。ㄗ髡邌挝唬焊=ㄊ懈6κ袑嶒炐W)
?。ㄘ熑尉庉?來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