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流暢地背誦古詩詞,還要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感受古詩詞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絢爛多彩,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以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合理運用比較閱讀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確定比較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首要內容就是確定比較點。精準有度的比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投入閱讀,感受文字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時,教師就可以將該詩與曾鞏的《詠柳》作比較,分析兩首詩的不同之處。賀知章的《詠柳》,用“碧玉”“綠絲”形容柳樹,在他眼中,柳樹就像是少女一般亭亭玉立。而在曾鞏眼中,柳樹則是用“亂條”“狂”這樣的詞來形容,將柳條描述成了一個隨風狂舞的小人。教師借由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分析兩首詩的表達內容和思想感情,感受兩位詩人筆下柳的不同狀態,從而掌握古詩表達的情感。
二、比較同一性
當教師確定了比較點之后,就要帶領學生從兩方面來比較古詩詞。一個是比較兩首古詩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則是比較古詩詞的差異性。就賀知章和曾鞏的兩首《詠柳》而言,教師可以先比較其同一性。
從景物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在描述柳;從體裁上來說,兩首詩都屬于七言絕句;從創作角度來說,都是詩人看到二月飛柳之后發出的感慨。教師引導學生對兩首古詩的同一性進行比較,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比較閱讀,尋找出更多的共同點,可以拓寬學生視野,達到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
三、比較差異性
比較古詩詞的差異性,也就是將兩首詩放在一起,尋找不同之處。在古詩詞教學中,差異性比較是很常見的教學手段。比較相同作者的不同古詩詞,或者比較內容相同不同作者的古詩詞,讓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閱讀能力。
雖然兩首詩都是《詠柳》,但是作者所處的朝代卻是不同的,當時的政治背景也是有差異性的,因此在描寫景物時,所表達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賀知章的《詠柳》,更多的是贊美柳枝,在他的筆下,楊柳青青,春風吹拂,朦朧中帶著淡淡的美感。他將楊柳形容成一個美人,柳條形容成千條萬縷的綠色絲綢,做了美人的裙子,僅僅兩句詩,就將楊柳婀娜多姿的樣子描述了出來。而在曾鞏的詩中,他形容柳條不過是剛剛長出來,卻在東風下狂飄亂舞,將楊柳擬人化,讓讀者瞬間看到楊柳張揚任性的一面。
賀知章的《詠柳》將春風巧妙的比喻成了剪刀,其實是借著楊柳來歌頌春風,是春風創造了美,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欣喜之情。而曾鞏卻是借著詠柳,將柳絮飛花描寫得十分生動,讓讀者看到了柳絮“小人得志”的猖狂模樣,同時也是借由柳絮,來諷刺當時的勢利小人,借由景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教師帶領學生從各個角度來對比,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了解,從而高質量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比較古詩詞,了解古詩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內容,完成教學目標。運用比較閱讀法教學,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ㄗ髡邌挝唬航K省濱??h正紅鎮紅綱小學)
?。ㄘ熑尉庉?張 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