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能力可謂是每一個公民必備的基本技能。若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實踐的基礎上。近年來,群文閱讀這一新興的閱讀教學方式逐漸興起,這一方式使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明確的實施路徑,本文擬以送別詩為例,簡要闡述群文閱讀在古詩教學中具體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送別詩;群文閱讀;意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88-01
群文閱讀是國內語文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學實踐方式,以單位時間內多文本比較閱讀為主要特征,以“集體構建”“尋求共識”為主要形態,以求提升學生概括、提煉信息等閱讀的能力,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滿足個性化閱讀的需求。
一、通過同主題選文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
與群文閱讀相對的概念就是單篇閱讀。單篇閱讀比較側重于單篇精讀,要求在一定程度內把每一詞句加深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壓縮課堂閱讀的容量,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而群文閱讀以單元整合、群文拓展主題,突破了語文教學“課文平行、主題并列、知識無序”的局面,實現了語文教學的遞進。在此基礎上選取教學的文章尤為重要,既要實現現有課程與課外知識的同步閱讀,求同比異,又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閱讀策略和體會到主題集中閱讀的興趣。詩歌是詩人情感高度凝練概括的表達,在選取詩歌時,一是可以根據詩歌的內容分類為送別詩、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分別進行主題教學;二是可以把存在相同意象的詩歌歸納在一起進行教學,例如群文閱讀《故事中的酒》中,選取了《送元二使安西》、《過故人莊》、《月下獨酌》節選、《涼州詞》四首詩,在比對讀議中結構化地理解詩中酒與景、景與情的關聯,感悟詩中的酒文化。教師在教學中把不同詩人的作品重新整合,可以使學生將“群文”橫向聯系起來進行閱讀,同時也是對學生知識儲備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巨大挑戰。
二、利用比較這一閱讀策略來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
“比較”這一策略可以說是群文閱讀中使用的最多的教學方式,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比較相同點、比較不同點、比較內容方面、比較表達形式方面都可以在教學中進行使用。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從而得到自己的收獲。比如在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高適《別董大》、李白《送友人》、《贈汪倫》這五首送別詩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表格:
篇目送別之情送別之景送別場所
《送元二使安西》
《離亭賦得折楊柳》
《別董大》
《送友人》
《贈汪倫》
通過簡單明了的結構化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去繁求簡、求同存異。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柳”、“酒”、“落日”、“流水”和“亭子”等景物常在詩人表達送別友人離愁別緒之情時所用,古代詩人在與友人送別時常常借助這些經典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進一步探究,李白的這兩首送別詩中,還可以發現“流水”這一意象在詩歌中多次出現,但在不同的詩歌,“流水”卻寄托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在《贈汪倫》中,李白是想通過水來表達與汪倫深厚的感情,表達對友人的良好祝愿,而在《送友人》中,李白則是通過水來表達對友人無盡的思念與不舍的情感。通過“比較”來進行教學,學生不但可以總結歸納出詩歌當中常用的一些經典意象,更是能通過這些意象的比較來感悟出詩人的思想情感。這樣的“比較”,在教學意義層面,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通過分組討論學習的方式來拓展群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眾人拾材火焰高”。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核心,而不是老師單獨在講臺上進行講授。像諸如小組合作、分組討論以及分享對話等形式的學習應當成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一方式若想要取得一定的效果,以下兩點是重中之重。首先,在老師與學生探討的過程之中,老師對學生的答案不應作對與錯的判斷,而應當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鼓勵、引導和啟發,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且富有探索性的討論范圍。比如在課堂中,老師在和學生探討時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你們有什么想法先說來聽一聽?!薄罢f實話我不太能認同你的觀點,你能再全面地闡述一下你自己的觀點嗎?”“你是怎么發現這一點的,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老師通過這些開放性且充滿引導智慧的對話可以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深入,探討的廣度也不斷的擴大。其次,討論的問題應當具有開放性,多角度,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切實參與到討論中來。上述表格的使用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著橋梁的作用,連接著學生與知識、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表格當中提出的問題可以使得知識儲備、閱讀視野以及想象推理能力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自己的答案,可以使學生充分融入教學當中來。最后,學生在參加討論的過程中也應當具備一定的討論技巧,學生要懂得傾聽別人的觀點,并及時記錄下來。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厘清思路,層次明確,邏輯清晰。
四、通過探究性策略來培養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深層次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不能只單單是讀,還要通過閱讀進行思考。如果只是單純加大了閱讀量,而沒有通過比較、猜測、推論、反思等方法對文本進行探究性的思考,這樣恐怕只會使得群文閱讀流于形式。閱讀的能力可以由淺入深分為以下六個層次,既復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在不少閱讀教學中都只是在復述和解釋上下大力氣,可能偶爾會涉及重整能力的確認,而對后面三種能力的培養則經常忽視。這種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會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總是長時間在淺層次中徘徊,不能向深層進行拓展,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例如在上述三首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老師應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這些千古傳誦的送別詩,時隔一千多年,為什么能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身影?為什么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一代又一代的進行學習?我們今天學這些送別詩,到底在學些什么呢?學生一時可能對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能得到答案,但是老師要讓學生去進行這些深層次的思考,因為正是這些關于尋根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問題,才是我們現在來讀這些送別詩的意義所在。人生的主旋律其實就是離別,別人是我們眼中的過客,我們亦是別人眼中的過客?!岸嗲樽怨艂x別”,尤其是在古代,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話,一別之后,真的是此去經年,便不知何時才能再相逢。因此古人十分注重離別,離別之時,不僅僅要備酒踐行、折柳相送,更是要作詩話別。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開端《詩經》中便有一些關于送別的詩篇,而古典詩歌經過發展盛極至唐朝,由李白、王昌齡、王維這些偉大的詩人又創作許許多多經典的送別詩篇,這既是對詩歌文化的進一步發揚,也是對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兒女對于友情珍重的高度升華。這些詩歌通過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結合經典的意象,能夠引起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情感的共鳴。這種情感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的消減,也不會因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逐漸淡化,它反而會使得時間的流逝愈顯珍貴,更能讓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閱讀到這些詩歌時激發起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是我們今天仍要學習這些送別詩的文化意義所在。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到這一層,這正是當下不少語文課堂所欠缺的。通過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才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為學生的未來奠基。
參考文獻
[1]劉曉軍.群文閱讀:基于語文課程改革的本土創生[N].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12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