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氮肥后移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在總結小麥高產栽培各時期的管理要點和相關注意事項的同時,重點闡釋了氮肥后移技術和氮肥精確定量技術,以期在最大程度減少物資投入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種子和肥水的潛力優勢,促進小麥優質豐產。
關鍵詞:冬小麥;氮肥后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041-02
在冬小麥整個生育期一般需進行2次氮肥運籌,第1次底肥,即在小麥播種前結合整地將氮肥總量的65%左右撒施于田間;第2次追肥,即在翌年春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追施剩余35%左右的氮肥。這種常規施肥方式的缺點是基肥中氮肥比例過高,易使小麥出現過多的無效分蘗,不但消耗養分,降低氮肥利用率,還會因麥田群體過大造成田間郁蔽,影響通風透光,使小麥在生育后期出現早衰和倒伏現象,降低單產和品質。
氮肥后移技術是一種將氮肥施用比例和追肥時間后移的施肥技術。其中,氮肥施用比例后移是指將底肥的氮肥施用比例由65%降低至45%左右,將追肥的比例由35%增加至55%左右;氮肥追肥時間后移是指將常規返青期至拔節期追肥后移到僅在拔節期追肥。這種施肥方法更加遵循了小麥生長時期的需肥規律,減少了氮素的淋溶,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通過應用氮肥后移技術可明顯減少春季無效分蘗的發生,增加有效分蘗,增加單位面積有效穗數,促進旗葉和倒二葉健壯生長,促進光合性能的提高和光合產物的積累,最終促進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高。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是在氮肥后移技術的基礎上做到播種精確定量、施肥精確定量和澆水精確定量,在最大程度減少物資投入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種子和肥水的潛力優勢,促進小麥優質豐產。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不少農戶對這2種技術的真正作用還存在質疑或認識上的偏差,為此筆者結合氮肥后移技術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對小麥整個栽培期的各個階段進行深入分解,以期為廣大小麥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1 氮肥后移技術
氮肥后移技術更適用于單產7500kg/hm2以上的田塊,不同的期望產量對施肥量的要求也存在差異。產量達到7500kg/hm2的田塊,其施肥用量折合后為氮(N)225kg/hm2、磷(P2O5)112kg/hm2、鉀(K2O)112kg/hm2、硫酸15kg/hm2,其中基肥用量為氮(N)100kg/hm2、磷(P2O5)112kg/hm2、鉀(K2O)56kg/hm2、硫酸鋅15kg/hm2,拔節期施肥量為氮(N)125kg/hm2、鉀(K2O)56kg/hm2。產量達到9000kg/hm2的田塊,其施肥用量折合后為氮(N)255kg/hm2、磷(P2O5)120kg/hm2、鉀(K2O)120kg/hm2、硫酸鋅16kg/hm2,其中基肥用量為氮(N)115kg/hm2、磷(P2O5)120kg/hm2、鉀(K2O)60kg/hm2、硫酸鋅16kg/hm2,拔節期施肥量為氮(N)140kg/hm2、鉀(K2O)60kg/hm2。
2 選用良種
選用優良品種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前提。品種的選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才能在播種后為種子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使小麥的品種優勢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豫東麥區冬播小麥適宜選用分蘗早、分蘗多、莖桿粗壯、抗病性強、成穗率高的半冬性和冬性品種,如濟麥22、商麥156、矮抗58、煙農19等。
3 施肥整地
按照氮肥后移技術撒施基肥后,進行深耕,耕深20~25cm,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小麥出苗后根系下扎,然后再用旋耕機旋耕1~2次,使土壤細碎平整,上松下實。在整地前若發現土壤墑情不足,應提前澆水造墑后,再進行旋耕。
4 科學播種
4.1 播前準備 小麥播種前需要進行曬種和拌種。選擇晴朗無風天氣,將小麥種子平攤在大塊的塑料薄膜上晾曬1d,并不時翻動幾次以保證晾曬均勻。晾曬可以利用紫外線照射殺滅種皮表面的部分病原菌,降低發病率,同時又可激活內部水解酶和蛋白酶活性,促進種子快速萌發。拌種的方法是用20%的三唑酮乳油25mL+40%的甲基異柳磷乳油25mL+水1.5kg,混勻后拌25kg小麥種,拌勻后再將小麥平攤塑料薄膜上晾干。通過拌種,可有效防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
4.2 適期播種 適時播種是小麥高產穩產的又一關鍵措施,播種過早,冬前苗齡過大易發生凍害;播種過晚,冬前積溫少,有效分蘗不足,不易高產。一般半冬性品種播種選擇在日平均氣溫達到14~16℃,5cm以上地溫達到15~17℃;冬性品種播種要求日平均氣溫達到16~18℃,5cm以上地溫達到17~19℃時。豫東地區冬小麥最佳播種時間一般為每年的10月10~17日。
4.3 精確定量播種 在適期播種條件下,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精播高產田塊基本苗保持在150萬~180萬株/hm2,半精播中高產田塊基本苗保持在210萬~225萬株/hm2;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精播高產田塊基本苗保持在195萬~225萬株/hm2,半精播中高產田塊基本苗保持在240萬~270萬株/hm2。小麥播種時,要求播深3~5cm、行距22~24cm,播后用鎮壓輪進行鎮壓,利于出苗[1]。
5 麥田管理
5.1 出苗至拔節期 小麥出苗后需查苗、補苗,發現缺苗斷壟情況要及時補種,如果來不及補種,應在幼苗出現2個分蘗時帶水移栽。為保證小麥安全越冬,需要澆灌越冬水以培育壯苗[2]。當50%的植株第2節間伸長2cm,倒3葉抽出,小麥正處于拔節生長期,此時將留作追肥的氮肥和鉀肥施入田間,并根據土壤墑情進行澆水。此時注意預防小麥蚜蟲、紅蜘蛛、白粉病和紋枯病的發生。
5.2 孕穗至成熟期 從孕穗期到成熟期,既是小麥整個生育期中最為旺盛的生長階段,又是創造大穗多粒奪取高產的重要時期。在孕穗期,小麥生長錐已伸長,此時應注意預防晚霜造成的凍害[3]。在籽粒形成期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尿素溶液進行葉面噴肥,以延緩根系和葉片衰老,增加光合產物積累。在小麥籽粒形成期已進入5月份,雨量逐漸加大,此后的管理中除注意病蟲防治外,應做好三溝配套,確保雨后麥田不積水[4]。
6 適時收獲
當小麥籽粒金黃、變硬,僅穗軸葉片稍帶綠色時,表明小麥已進入蠟熟期,蠟熟末期是小麥的最佳收獲時期,應提早做好搶收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松華,付桂明.小麥機械化無壟栽培技術淺析[J].現代農村科技,2013(1):13.
[2]張長征,李新聯,李曉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5(1):23.
[3]李立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27,30.
[4]崔曉云,孫楓,白善軍,等.沿淮地區稻茬麥淺旋耕機條播配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6):56,67. (責編:徐世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