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童話教學中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巨人的花園》這篇童話故事一課的教學,深入探討小學課文中對童話故事的品讀。隨著新課改的普及,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利用多種方式的品讀及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實現多元互動,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童話教學;朗讀;有效性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019
  一、課文內容解析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內容精彩又給人有益啟示的童話。它主要講述一個自私的巨人不想與大家分享花園,后來小男孩用愛融化了巨人任性冷酷的心。讓他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巨人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和孩子們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細細品讀課文,發現當陰冷的自私盤踞在巨人心頭,孩子們遠離巨人時,他的花園雪花飛舞;當溫暖的陽光照徹巨人心房,孩子們親近他時,他的花園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王爾德以藝術的形象告訴我們:自私、封閉、狹隘的人不僅不能長久地擁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擁有人生的春天,甚至會扼殺一切的美與希望。
   二、童話故事詮釋
   童話作為藝術的一種,是一個令人神往又充滿奇異色彩的世界,它往往賦予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以生命,通過豐富的幻想、夸張的手法和擬人的修辭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學課本中編排了一些童話,從《丑小鴨》到《巨人的花園》再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些童話讓我們擁有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實現自己更好的生活愿望。這正好契合了小學語文課本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需求,而文本的特點決定著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策略的選擇,構成文本要素有三:語言形式、情感價值、思想脈絡。筆者日前聽了X老師的《巨人的花園》,從教學設計看,該教師在教材的取舍和內容的呈現上都緊緊抓住了該文本兒童化的語言特質。以一條較為明晰而簡潔的教學路線:尋——說——聽——悟——寫。意圖從追尋巨人砌墻與拆墻后花園景色的對比,巨人砌墻和拆墻后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為出發點,穿越語言的密林讓學生的情感在故事里得到浸潤??梢哉f教師的文體意識和文本意識都是非常強烈的,以語文的語言為抓手走向情感和思想。同時從課堂教學實際看,教師也努力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師范讀、學生個人朗讀、二人合作演讀、分角色腳本式朗讀)試圖讓學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充分感受花園的變化。教師本身也很激情、投入,在整堂課例中,教師意在以語文的形式幫助學生創造人內心所需要的溫暖、柔軟和美好。
   三、思考而引發的共鳴
   問題設計和課堂呈現的細節讓我們總感覺課堂少了些什么,究其原因,是缺孩子的聲音。真正發自孩子內心的屬于他們自己的聲音,孩子缺失的是靜靜的思考。筆者認為這些東西的缺失與教師的關注點有關。平時教師備課上課更多的是關注文本,關注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關注課堂的流暢等,關注這些原本無可厚非,但一切應該以學生為教學起點。因此這一切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
   1. 從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學,培養自學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普及深入,傳統的師生關系黯然轉身,在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課堂教學應將視角更多地轉向學生,轉向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潛質,要喚起課堂的主角——學生的覺醒。
   類似《巨人的花園》這樣的文本,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真正要從中得到什么?這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做到依學生依文本來量身定制順勢而為。
   首先,要了解學生相關的認知背景,還要調動學生的認知背景。在小學四年的學習中,孩子們已經了解了大量童話故事,而四年級這個童話單元是他們的童話大餐,對于童話是借助夸張和想象來敘事已是耳熟能詳了。此時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找出最能激發他們未知的和具有挑戰性的東西。
   其次,深入淺出,關注言語的著眼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針對兒童化語言的文本特點,可以讓學生尋找這篇童話與以往看過的童話故事在語言上的不同。讓學生關注童話是怎么說的而不僅僅停留在童話說了什么。很顯然學生會關注到語言的特點,自然會去思考為什么這樣說。這樣的設計也是讓學生在語言上走個來回,但是思維的落點和層次不同了。
   2. 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實現創新學習的多元互動
   (1)童話故事往往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優美,情節夸張有致,契合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讓學生反復誦讀,不斷揣摩,才可以領略文章內涵;運用想象、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可以實現文本、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從而提升學習效果。這樣的朗讀才是真正透過語言抵達精神,才能使童話教學真正發揮對真善美的喚起功能。
   (2)童話可以作為讀寫結合極佳的載體。記得案例中,一位教師在《巨人的花園》讀寫練習的最后設計是化童話為詩歌,因為讀寫之間找不到結合點,所以學生不可能有很大的能力提升空間。那么《巨人的花園》如何設計才能將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呢?情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小天地”,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好一定情境,使學生進入角色,就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情境教學法是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或者引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的播放,再現課文情景,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從而激發學生說的欲望。接著利用小組合作討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最后以演一演這種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體會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課堂上,這樣就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目的。
 ?。ㄗ髡邌挝唬盒陆⒖颂K地區溫宿縣第二小學 843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160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