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的學習在自主探究中生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水文化”園本課程建設的道路上,我園遵循著“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課程觀,以主題探究活動為載體,以戶外水區游戲為特色,融一日生活課程積極構建“水文化”園本課程體系。虞永平教授曾在學術報告中指出,“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中,就在兒童的行動里,就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水文化”課程背景下的主題探究活動體現了“課程就在兒童的行動里”的理念,它支持著幼兒圍繞某個主題,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主動、深入的探究,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對周圍世界的新經驗,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交往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形成積極的態度和情感。
一、追隨興趣,生成主題探究活動
基于兒童本位的理念,"水文化"課程背景下主題探究活動的內容常常是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中生發的。如,一次餐后散步中,大班幼兒發現了幼兒園小木屋種植的芽苗菜,開始激烈地討論:“這是什么菜呢?可以吃嗎?它會長多高呢?原來菜還可以種在水里啊……”考慮到幼兒對水培芽苗菜的生長變化較為感興趣,同時讓幼兒參與芽苗菜的培植,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關于水培植物生長的經驗。于是,教師敏銳地捕捉了這些信息,生成了主題活動“長吧!小芽苗”。像這種由幼兒的興趣引發的主題,不僅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而且能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
由于3-6歲幼兒的發展存在著差異性,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受年齡的限制。當出現幼兒缺乏經驗或主題生成有困難的情況,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幼兒的興趣程度、年齡特點及資源的可利用性。如,中班主題活動“好玩的水”就是教師基于幼兒興趣特點生成的典型案例,中班幼兒好奇好問,他們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年齡特點是以直接感知經驗為主。又由于水來源生活,是幼兒身邊最常見到且最常接觸的東西,資源的可利用性豐富。他們喜歡和水玩游戲,如吹泡泡、玩水車等,在與水接觸的過程中能釋放天性、充分地感知水的特性,初步萌發探究興趣。在這一系列的價值判斷下生成了此主題活動。
可見,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內在動機和興趣,從幼兒的學習、生活、游戲中去發現,從幼兒發展的角度去判斷,生成有價值的主題探究活動內容。
二、聚焦問題,支持幼兒探究學習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薄八幕闭n程背景下主題探究活動的實施,就是支持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感知,在不斷嘗試、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多元的經驗和能力的提升。
?。ㄒ唬┨骄壳坝懻摗⑻岢鰡栴}
主題探究活動前期,教師會先進行群策群力的活動,思考主題實施的可能性和機會。一般是通過頭腦風暴,羅列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形成預設的主題網絡圖。如,中班主題活動“大自然中的雨水”,活動前期教師拋出問題:“你們知道哪些關于雨水的事情呢?”幼兒積極討論,產生了如“烏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雨水是透明的”“雨水可以讓植物快快長大”“打雷閃電的雨天,是不能躲在樹下的”等一系列話題,教師鼓勵幼兒將自己所知道的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引導幼兒交流、分享。接著,教師繼續啟發幼兒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如:為什么會下雨?雨水都到哪里去了?雨水是什么味道的?雨水可以喝嗎?等等。主題探究前的討論,不僅能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還能及時梳理幼兒想要了解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探究之旅做好鋪墊。
?。ǘ┨骄恐邪l現、研究問題隨著主題活動的展開,幼兒遇到的問題層出不窮,教師應支持幼兒進一步探究,使他們在深度學習中積累多方面的經驗,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大班主題活動“好玩的泡泡”中,幼兒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吹泡泡工具,在探究吹泡泡的過程中提出“怎樣吹出不容易破的超級大泡泡”的問題,教師鼓勵幼兒通過查閱資料、動手操作實驗等,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接下來的玩泡泡探究過程中,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超級泡泡水的調制方法,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在一定比例的洗滌劑中加入適當的糖、甘油和膠水,吹出來的泡泡不容易破且有彈性。有了調制超級泡泡水的經驗后,幼兒對吹各種各樣的泡泡興趣越來越濃厚,特別是“神奇的泡泡長龍”吸引著幼兒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當教師啟發幼兒思考“什么樣的泡泡器才能吹出泡泡長龍”時,于是幼兒繼續像科學家一樣去操作、探究,去發現“泡泡長龍”的秘密。“水文化”課程背景下的主題探究活動過程,讓幼兒的學習從問題中生發,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螺旋式探究過程中,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得以發揮,主動性學習得以提升。
三、關注需求,豐富主題探究課程
主題探究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給予了幼兒更自主的探究空間,使他們的學習目的性更強、參與性更高。在主題探究活動的進程中,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關注到幼兒主題探究活動的需求,創設活動區、建立家園互動、推進高潮事件等,進一步豐富主題探究課程,為幼兒的主題探究之旅提供有益的經驗支持。
?。ㄒ唬﹦撛O活動區域,支持幼兒探究
基于主題探究的需要,創設相關的活動區,可以滿足幼兒自主探究學習的需要。中班主題活動“好喝的果汁”在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探究的需要,與幼兒共同創設了“果汁作坊”活動區,幼兒以小組探究的形式,在區域活動中制作果汁、探究關于果汁的問題。幼兒還經常邀請開飲品店的家長入園,幫助他們解決制作果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幼兒在動手制作果汁的過程中,提高了動手能力、交往能力,促進了社會性發展,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肮鞣弧被顒訁^的創設和適時的家長助教活動,滿足了幼兒自主探究的需求,進一步豐富了主題探究課程。
?。ǘ┥l高潮活動,推進深度學習 美國學者凱茲博士在“項目課程”研究中提到,“高潮活動展現的形式完全要依項目課程的主題而定……只要是對幼兒有意義、有價值的,或是能引起幼兒去制作并且以具體建構呈現的活動都可以是高潮活動?!贝蟀嘀黝}活動“好玩的泡泡”中,幼兒在不斷嘗試操作、探究、體驗中,成功吹出了各種各樣的泡泡。于是,經過教師提議,幼兒決定在幼兒園的潑水節開幕式活動中,進行一場“泡泡秀”表演。在籌備節目的過程中,幼兒進行了演員的選拔、節目的編排,特別是對展示什么樣的泡泡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在教師的支持下,在潑水節開幕式中成功展示了精彩的“泡泡秀”表演?!芭菖菪恪北硌莩蔀榱苏麄€主題的高潮事件,不僅豐富了主題探究課程,而且使幼兒的探究之旅更生動、有趣,更富有教育意義。
四、環境創設,呈現幼兒探究軌跡
在主題探究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環境作為隱形課程的一部分,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主題探究中,教師引導幼兒用圖文符號進行表征,并根據主題活動的深入,適時調整環境,鼓勵幼兒參與主題環境的創設,讓幼兒學習看得見,使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ㄒ唬﹫D文符號表征,凸顯環境的“教育性”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使用符號表征自己的想法,并以幼兒看得懂、說得清的圖文呈現他們的探究學習進程,對幼兒的學習經驗進行梳理、概括、補充和展示,讓主題環境“會說話”。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我們來養魚”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將幼兒自己討論并記錄的“養魚的照顧計劃”展示在“飼養角”,提醒著幼兒應有計劃地照養魚。在養魚的過程中,當幼兒發現魚缸的水變臟了、魚兒死了、泥鰍變色了等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猜測、觀察、嘗試解決等活動,教師便引導幼兒繼續用自己看得懂的圖文記錄下來,呈現在主題墻面上。只要是有價值的問題、有意義的探究過程,教師都能及時、有條理地幫助幼兒梳理并呈現在環境中,起到了分享、交流、回顧的作用,凸顯了環境的教育價值。
?。ǘ└鶕n程調整,關注環境的“動態性”
主題探究活動課程應是鮮活、靈動、充滿生命力的。因此主題環境應是呈“動態性”的,主要體現在:一是主題墻面應隨著課程的推進不斷調整,體現幼兒學習的進程;二是主題環境不應只是局限在班級主題墻面中,還應根據活動的生成不斷變化和生發,讓幼兒的學習痕跡滲透到幼兒的生活環境中。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奇妙的水”的實施過程中,幼兒經歷了關于水的浮力、表面張力、吸附力等方面的探究,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經驗,在探究過程中,幼兒用圖畫表征了自己的猜想、操作和發現,每一次探究后教師將幼兒的表征圖卡展示在主題墻上,還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將探究水的奇妙之旅的圖文資料,DIY整理成冊并展示在閱讀區,讓幼兒之后可以繼續回顧、交流。在“爭當護水小衛士”的活動中,幼兒繪制了節約用水的海報和標志,教師鼓勵幼兒將海報張貼在幼兒園的醒目位置,同時將節水標志張貼或懸掛在幼兒園的各個盥洗室或戲水池,讓幼兒學習的痕跡延伸到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教師根據主題探究課程的實施,讓環境隨著幼兒的探究學習而變,隨著課程的深度學習而變,凸顯了“動態”環境的教育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水文化”園本課程的建設永遠都在路上。我們始終堅信: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在主題探究活動課程研究的道路上,我們將繼續秉持“讓幼兒的學習在自主探究中生發”的理念,放慢步伐、靜待花開,傾聽幼兒的聲音,肯定幼兒的想法,支持幼兒不斷探究學習,不斷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努力讓主題探究課程像水文化一樣,更加靈動、個性且有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