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優化地圖有效性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初中教育中,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地理科目是一門邏輯性和實用性非常強的科目,更注重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把握。在地理科目具有地域性非常強大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對地圖的有效應用來學習地理知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了解和把握。
關鍵詞:初中地理;優化地圖;有效性教學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會學習到很多的地理知識,包括地名、人名、各個國家的山河湖水、各種資源產地等,而這些知識都是需要學生進行記憶的,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會產生混淆,并對地理課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地理老師可以合理應用地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化的地理知識,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以及,豐富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深度,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
一、鼓勵學生多觀察地圖
很多初中生由于平時不接觸地圖,所以對地圖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不懂如何運用地圖,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不能結合對地圖的使用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地圖,學習相關的地圖知識,教會學生如何看地圖,如何通過地圖來分析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認知能力。同時在地理課堂中,老師還要教會學生使用各種地理教學儀器,例如地球儀、地圖模型、世界地圖等,并采取多種地圖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地圖輔助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認知、觀察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地圖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學生學會看地圖,在去其他地方旅游時就可以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來確立旅游路線,避免在旅游過程中發生迷路的現象。
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地圖訓練,提高學生認識地圖的能力。例如老師可以在地球儀上針對一些國家、著名山水等位進行提問,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指出其所在地。老師也可以拿一個地區的拼圖,例如中國的拼圖,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將中國的地圖拼出來,這樣就可以考察學生對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圖形的認知能力。
二、提高學生描述地圖的能力
在地理知識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認識地圖,同時還需要提高對地圖的閱讀能力和描述能力,可以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來對地圖所記錄的地區進行分析和描述。在表述地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相對地圖中的各個符號及符號的含義進行了解,例如國界、省界、各國的首都、各省的省會,以及各國的河流、鐵路、公路、金銀銅鐵等標志,對地圖中所寫文字的意思、線條的意識、圖形的意思進行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地圖進行了解,才會對地圖所表現出來的地理信息進行描述。
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地質環境時,老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一個我國的地勢地形圖,在這個圖中包含有我國的主要山脈、河流、湖泊以及各種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學生就可以通過對地圖知識的了解來分析地圖,結合課本學習的知識對我國的地形和地形特點進行了解。并根據地圖描繪出我國各個地區的地質條件。
三、培養學生填拼地圖和繪制地圖的能力
對于初中生而言,地理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困難,而且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地理知識和地圖經驗有限,所以無法有效的通過地圖法來學習地理知識。這時地理老師就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填拼地圖和繪制地圖。如果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難免會對上課產生厭煩心理,但是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地圖,就會大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文字知識轉變為圖片知識,從而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地圖圖片,然后利用這些地圖圖片來進行拼圖,提高對各種地理知識的了解。
其次需要提高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認識和判斷地圖模塊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重要途徑。多樣化的地理知識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地理地形來體現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繪畫地理地圖,從而構建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樣在以后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都可以通過以繪制地圖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老師在給學生講亞洲地理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對亞洲國家以及亞洲各地區范圍的了解來繪制簡單的地圖,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重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圖形等繪畫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繪制地區加深對亞洲相關國家、地區的了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四、對地圖進行解說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生可以根據地圖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解釋說明,展示自己的觀點。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對地圖中的各種地理信息進行了解,同時還需要學生對地圖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研究。例如當老師給學生展示一張中國的地勢地形圖時,就需要學生根據這張地勢地形圖說出我國的整體地勢,并對我國重要山水河流的走向進行解釋說明。還可以對我國某一地質環境進行解釋說明。例如從地理位置、地勢、氣候、地形等方面來分析我國的幾大高原、盆地,例如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也可以根據地圖來分析我國各大河流的相關內容。例如對黃河流域的分析,學生可以一邊繪圖一邊解釋,我國的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碦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中,海拔約4500米,總長為5464千米,因為我國的地勢是從西到東逐漸降低,所以黃河的流向是由西到東,途徑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山西、河南以及山東等地區,然后匯入渤海。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描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認識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能力。
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地圖的輔助作用來學習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地理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多觀察地圖,學習地圖的相關知識,并通過直拼地圖、繪制地圖、描述地圖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認知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通過優化地圖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把抽象的地理知識轉變為直觀的地理地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運用地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明.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科教導刊.2015.
[2]陸海芳.提高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
[3]王小燕.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地圖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
[4]劉薇.提高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商業故事.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