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涵泳”,讓小學生潛游文字瀚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涵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漢語學習方法。“涵泳”在我國傳統的母語教學中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方式。本文從口誦心惟,揣摩語言,虛心涵泳;聯系體驗,品味情韻,靜心涵泳;借助想象,深入意境,潛心涵泳,此三方面來闡述引導學生涵泳,從而在文字瀚海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關鍵詞】涵泳;漢語學習方法;體驗;想象
  “涵泳”在我國傳統的母語教學中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方式。《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中也提出: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表明,誦讀、涵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漢語學習方法。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致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币馑季褪钦f,我們讀書要細細讀、慢慢品,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涵泳”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涵泳”能讓學生真正做到隨文入情,同時能解讀作品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涵泳的過程中潛游語言文字的浩瀚之海呢?以如下三點來進行闡述。
  一、口誦心惟,揣摩語言,虛心涵泳
  “口誦心惟”指的是在指導學生涵泳的過程中,采用的是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方法。當今很多教師都喜歡采用一種教學模式:一個統領性的大題目將內容發散出去,并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寫批注。這本是一種讓學生虛心涵泳的好機會,但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將這個環節縮為短短五六分鐘,就將學生的思維生拉活扯拖回來,強逼學生談感受。試問,五六分鐘的時間學生能做什么?能把文章讀順就不錯了,何來時間思考?
  涵泳是需要閱讀主體“虛心”,需要完全沉潛于文本中,需要時間反復品咂,需要非常個性化的體驗過程的。因此,要想讓學生做到口誦心惟,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去思考。課堂上的時間應該大方交予學生,甚至讓廣闊的閱讀空間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細細地品味文字,并從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在口誦心惟的過程中,還需引導學生細細揣摩語言,熟讀精思,才能真正沉潛于文字之中慢慢體味、緩緩感悟。葉圣陶先生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币虼耍谡Z文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勤思考,培養學生揣摩詞句的習慣。
  《桂花雨》是臺灣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作者淳美的真情和唯美的文字,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讀起此文,總能被琦君筆下那幽幽的桂花香所陶醉,濃濃的思鄉情所感動。而文中用得最妙的就是一個“浸”字,這個字不僅形象地表現出了桂花的香,更能讓讀者從這種香中悟到作者濃濃的鄉情。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浸”字進行深層次的揣摩,是一個重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從“浸”的基本意義出發,拿浸在水中與浸在香氣中做對照,使學生領悟到以“浸”寫香,可以極其巧妙地將香味寫得看得見,摸得著。接著設計有層次的說話練習:秋天,我們的校園浸在(      );春節,村子浸在(       );(     ),(      )浸在(       )。由此學習作者用詞的高明,進一步體會桂花香持續的時間長,給鄉親們帶來的物質乃至精神的享受。
  一篇好文章,從字詞到句段,從結構到表達方法都值得去慢慢揣摩。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虛心涵泳,才能對作品的深層含意、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從而深入地感悟語言文字。
  二、聯系體驗,品味情韻,靜心涵泳
  “涵泳”是一種感性體驗文學作品的方式,是一個緩慢、持久的過程。在“涵泳”之前需要審美主體心態澄明安靜,專心致志。“涵泳”之中需要主體完全沉浸在作品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融為一體。
  文本中所表達的思想、人物的情感、蘊涵的情理等大多都能從學生的實際中找到相關的體驗。因此,要想讓學生體悟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品味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不斷感悟和品味。
  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感人至深。但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離學生太遙遠,而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太優越了,所以,學生在體會起來可能會達不到教師所預想的深度??墒牵还苁裁茨甏?,不管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怎樣的不同,母愛的深厚、雋永是不變的。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拓展,讓學生回憶母親對自己關愛的一個細節。可以談動作、可以談神態、可以談語言。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到了母愛的深沉,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此時,再回到文中,結合背景,結合自己的體驗,靜靜地、深深地沉入到文本中去感受作者的母親彎曲著瘦弱的脊背縫衣服、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揉得皺皺的毛票、不理同事的勸阻,慈愛地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的情境。這苦難中的甜蜜,怎不使人感動?怎不使人飽含熱淚?
  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也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應該說,很多家庭都是這樣一種共存模式——“慈父嚴母”或“慈母嚴父”。因此,學生在理解時只要一聯系生活經驗就很容易體會到文章的表達思想。讓學生談談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事情,這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真切地體會、想象,從而達到情感的內化。
  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文章的意義,解讀作者的情感,是我們作為教師給學生們在閱讀作品時深入文字的一艘潛艇。
  三、借助想象,深入意境,潛心涵泳
  在涵泳的過程中,借助想象和聯想是幫助學生對語言有感知能力和深刻體會的途徑之一。清代戲劇家李漁說得好:“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象無窮。”
  在《月光曲》中,盲姑娘和哥哥在傾聽貝多芬即興彈奏的《月光奏鳴曲》時想象到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一美景,即是盲姑娘和哥哥在涵泳中借助想象來深入意境。只不過,兄妹倆潛心涵泳的是音符所譜寫的優美絕倫的旋律。同樣的,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也需要借助想象來感受它深邃的魔力,潛入文字所營造的情境,感受它帶給我們無窮盡的意念。
  詩歌散文往往運用語言,營造一種意境。若欲進入這種意境,就需要借助想象來完成。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蘊含的感情,從而更深刻地體會、挖掘文章的內涵。體會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甚至還能深入領會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詩句“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雖然只是二十個字,但這區區二十個字卻給我們展現了兩幅美麗的畫卷,從中力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想象這兩句詩里描寫的情景,通過描述、音樂、意象等營造想象的平臺,學生充分的想象后,再將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和同學進行交流。在涵泳與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雖然周圍是一片漆黑,但江上的船只卻仍然燈火通明。體會到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會綿綿不斷,會徹底地滋潤著大地。通過想象潛入意境,體會詩人內心的喜悅情懷。
  在教學散文《小橋流水人家》時,首先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導入新課,讓學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是怎樣的情景。此時的想象是天馬行空式的,學生們的想象風格各異,有清新淡雅的、有濃墨重彩的、還有素凈脫俗的。然后接著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樣,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在學習了文字之后,又進行二次想象,這次的想象是指向性的,是有文字根據的。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作者的情感,并且聯系自己的經驗進行想象,于是,在學生們的腦海里展現出了一幅寫意畫:小溪繞著村莊流淌、青青楊柳垂于水面。色彩清新明快,情調美麗纏綿。真正做到借助著想象,在涵泳的過程中重現畫面。同時,在想象與感悟的過程中,品出了這有聲有色的寫意畫中融入多少作者對故鄉魂牽夢縈的思念。這樣,每個靜止的文字符號便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看著孩子們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里,這不正是潛心涵泳而得到的審美體驗嗎?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電腦游戲充斥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個空隙,動漫追星無孔不入地占據學生的大腦,網絡語言無師自通地不斷更新。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的問題,就是怎樣讓這些浮躁的心“沉”下來。教會學生“涵泳”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猶如打坐一般,深深沉浸于文學作品之中心誦心惟,揣摩語言,感悟語境,做到文若己出,從而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2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