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父親,請不要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缺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我們發現父愛缺失家庭高中生存在諸多心理問題。我們通過心理健康課、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團體與個案輔導、定期向家長微信群發送家庭教育資料等途徑,探索出了解決父愛缺失家庭高中生心理問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父愛缺失家庭  高中生  心理問題  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父愛缺失家庭高中生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河南省教基研[2017]776號,課題立項編號JCJYC1717250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04-02
  現代家庭教育研究表明: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生命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是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而父親是力量的象征,安全的化身。但迫于生活的壓力或工作的需要,甚至受錯誤思想影響,有些父親遠離孩子的生活,甚至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長期缺席,很少給予孩子父愛。父愛的缺失到底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哪些影響,我們以此為課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我們隨機抽取了我校28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77份。277名學生中有98人來自父愛缺失家庭。父愛缺失家庭子女在我們隨機抽取的學生中所占比例35.4%。調查顯示,父愛缺失家庭子女與父親的關系很好的較少;遇到困難時經常覺得無助,常常感到自責;面對感人事情,缺乏共情,較難被感動;不能合理調控不良情緒;對未來感覺迷茫的較多。
  為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我們對部分父愛缺失家庭的學生進行了SCL-90測試,結果表明,他們中相當部分在心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強迫、抑郁、焦慮、人際關系、驚恐、偏執和敵對等。
  課題組通過心理健康課、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團體與個案輔導、定期向家長微信群發送家庭教育資料等途徑,對父愛缺失家庭高中生突出心理問題的教育策略進行了有效探索。
  1.強迫:無條件接納——消除焦慮——轉移注意
  強迫往往伴有焦慮和恐懼。陷入其中的人常常坐臥不寧,心煩意亂,缺乏安全感。
 ?。?)無條件接納
  接納不代表接受,也不代表內化,它是一種承受狀態。對有強迫表現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無條件接納,接納他的一切,包括情緒和行為。
 ?。?)消除焦慮
  強迫是過度焦慮的一種表現。若想改變強迫觀念或行為,就要想辦法消除焦慮。身心放松、分目標循序漸進的適應情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焦慮,從而減輕強迫。
 ?。?)轉移注意
  出現強迫主要是因為我們注意力過分的集中在了某一個點上,消除強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分散聚焦點。
  2.抑郁:理解尊重——激發內生力——重塑目標——引導行為
  抑郁是以情緒異常為主要癥狀的一種情感問題。長期的抑郁不但會導致失眠和焦慮,情緒差,還會有許多軀體化的癥狀,如食欲減退,胸悶頭暈等。
 ?。?)理解尊重
  對于有抑郁傾向的人來說,不被理解是最痛苦的。理解他們的情緒,尊重他們的感受,能讓他們感到自己被接納。
 ?。?)激發內生力
  對于有抑郁情緒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帶他一起聽音樂,一起閱讀,一起進行有氧運動,一起參加團體活動等方式,激發他的內生力,引導他在生活、學習中逐漸恢復該有的青春活力,重燃生活的希望。
 ?。?)重塑目標
  有抑郁情緒的孩子往往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缺乏目標。幫助他們重塑目標,是引導他們走出抑郁情緒的關鍵。重塑目標可通過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找回自我,樹立自信等方式來實現。
  (4)引導行為
  行為的改變是最終的落腳點。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正確引導他們的行為。一開始,要明確地告訴他們具體的做法,在執行過程中再加以引導,使之少走甚至不走彎路,從而實現既定目標。
  3.焦慮:接納——傾聽——釋放
  對于有焦慮的孩子,我們要做到接納性的真傾聽。接納他的情緒,傾聽他的心聲,理解他的感受,讓他的不良情緒得到釋放,焦慮自然也就得到了緩解,甚至消除。
 ?。?)接納
  要想幫助有焦慮的孩子,我們首先得學會接納。在個案輔導中,課題組成員對有焦慮的孩子,在接納他們后,為他們提供交流途徑,如面對面談心、留紙條、QQ或微信語音通話與留言等,老師們從心底認可和接納他們。
  (2)傾聽
  認真、耐心、不加評論地傾聽是使人感到被接納的一種方式。老師的傾聽雖然一時還不能幫助孩子消除所有的煩惱和擔憂,也不能幫助其解決家庭問題,但能耐心傾聽,讓孩子充分傾訴,這本身就可以讓孩子消除一部分焦慮。
 ?。?)釋放
  當人煩惱、憂郁、苦悶時,尤其渴望他人的理解和疏導。此時,如果我們提供機會,讓他把悶在心里的苦悶宣泄出來,然后進行疏導和指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他釋放情緒。
  4.人際關系敏感:信任他人——樹立自信——技巧引導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相當部分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緊張,他們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這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
 ?。?)信任他人
  信任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而要得到他人對自己的信任,首先得信任他人。信任他人,是一種勇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會讓人感受到溫暖、和諧,從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樹立自信
  人際關系緊張的人大多是因為膽怯、退縮導致的,樹立自信心是戰勝膽怯的法寶。與人交往時,先做好心理準備,相信自己能夠與人友好交流,比如在心底默默地說“我可以,我能行!”等積極的心理暗示。  ?。?)技巧引導
  人際關系敏感、緊張的孩子大多缺乏交往技巧。要改變他們的現狀,我們可以教給他們人際交往技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與他人主動交流、悅納他人等。
  5.恐懼:精神支持——改變認知——系統脫敏
  對有恐懼情緒的孩子,我們要安撫他,幫助他們消除對特定對象或處境的不安與焦慮。
 ?。?)精神支持
  建立支持系統,對有恐懼情緒的孩子來講非常重要。尤其是精神支持可以幫助學生消除恐懼。幫助他們找到引起恐懼的原因,然后通過引導、鼓勵、支持、說服等方法消除疑慮,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從而消除恐懼。
 ?。?)改變認知
  恐懼產生的原因有的是對具體的恐懼物缺乏正確的認識。我們要做的是搜集資料,科學系統地介紹相關知識,讓學生對其有全面的了解,改變以往錯誤的認知,從而消除恐懼心理。
  (3)系統脫敏
  行為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步步進行。為他們設立一系列的行為目標,然后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再進行一項項的實踐訓練,每一項練到輕松自如了就可以進入下一項練習。
  6.偏執: 包容——去“自我中心”——樹同理心
  偏執是對事物的見解過于偏差且固執己見。偏執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獨斷專行,因而人際關系較為緊張。
 ?。?)包容
  對有偏執傾向的學生,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包容他,同時引導他學會包容他人。
 ?。?)去“自我中心”
  偏執的人其主要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有偏執傾向的學生,引導他們去“自我中心”,讓他們積極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樹同理心
  同理心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同理心,學會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這樣不僅能表達尊重和誠意,還能獲得他人的充分信任。
  7.敵對:挖掘根源——重審事件——去除泛化
  敵對是指與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敵視、對抗他人的消極心態。敵對容易使他人心里感到痛苦和不快,這勢必會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挖掘根源
  敵對情緒的產生一定有其原因。挖掘根源、消除偏見是首要任務。
  (2)重審事件
  敵對情緒往往是由某個人或某件事引起的。要消除敵對情緒,在挖出根源后,引導他們重審整個事件,對過程與原因進行合理的分析,重新認識事件或敵對之人,這樣可有效改善敵對關系。
 ?。?)去除泛化
  有敵對情緒的往往容易泛化,比如由敵對某個老師泛化到敵對某學科老師甚至所有老師,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讓他們消除泛化,就事論事,讓他們明白個別老師的不良言行不能代表所有教師的。
  參考文獻:
  [1](俄)П.М.雅科布松著.《情感心理學》[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2]《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更易成為問題少年》[J].中小學德育,2016(12)
  作者簡介:
  張會利(1979-),女,漢族,河南省濮陽人,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語文學科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