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語言康復機構在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中的主要任務和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聽障兒童的教育成為眾人關注的課題之一,相比于普通兒童來說,聽障學生的教育更有難度。讓聽障學生獲得同等、公平的教育機會,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融合教育 聽障兒童 聽力語言康復機構
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全民化和多元化已經成為了共識,融合教育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其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減少社會隔離現象的發生,讓所有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并讓聽障兒童融入到普通教育中來。聽障兒童的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阻礙性,聽力語言康復機構介入聽障兒童的融合教育,就是為了減少其接受公共教育的阻礙,使其盡快的融入普通教育,實現聽障兒童的全面發展。
一、聽力語言康復機構在聽障兒童教育中的任務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語言方面的不足,若在進入學校之前未接受系統的語言訓練,就必然導致其無法適應隨后的教育活動。
?。ㄒ唬┡囵B聽覺習慣,強化語言能力
康復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鍛煉聽障兒童的聽覺,使其理解自己聽到的聲音,并在聽的基礎上有效反饋,與他人進行簡單的溝通互動,“聽到之后開口說”,是重要的一步。聽障兒童需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一能力,這期間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導,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現實中的聽覺環境是復雜多變的,有單人的、安靜的、多人的、嘈雜的等等。因此,在鍛煉聽力及語言能力時,應在多種情景下進行。自然的情景教學能激發聾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其能夠更好的理解語言知識[1]。教師、家長等可以通過各戶外活動、集體活動、家庭交往等給孩子不斷創造語言情景,鼓勵聽障兒童多聽多說。
?。ǘ椭犝蟽和焖偃谌肫胀▽W校生活中去
康復機構幫助聽障兒童鍛煉聽覺能力,強化溝通能力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使其快速適應融合教育的環境,幫助其融入學校生活。聽障兒童在康復機構克服自身在聽覺、語言、言語、認知、溝通等方面的障礙后,家長和教師也在其他方面主動地幫助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家庭康復是康復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例如,家長可以提前帶著孩子適應學前環境,與孩子共同前往即將入學的學校參觀游覽,熟悉學校環境。家長也應鼓勵孩子與同齡人接觸交往,使其在未來的學校生活中能更快的與人溝通。
?。ㄈB成聽障兒童的良好性格,樹立模范榜樣
對于聽障兒童來說,由于身體限制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長此以往,其各方面的教育都得不到良好的開展,尤其是在性格方面,封閉的環境可能造成性格的不穩定,如孤僻、自卑等。通過康復機構的科學引導,聽障兒童學習如何與外界進行正確的溝通。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合理引導,使其在與伙伴的集體活動中,形成良好穩定的性格。家長在此過程中,也應當用正確合理的行為方式,做好榜樣示范作用,讓孩子受到正面的影響。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兒童性格的養成并不是短時期就能完成的事,所以需要眾人長期的努力和堅持。
二、聽力語言康復機構在融合教育中需發揮的作用及教育策略
在理想化的融合教育中,聽障兒童通過前期的聽力和語言訓練,應該能夠很好的適應教學環境。但是實際執行中,卻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如焦慮、無法適應環境轉變等,就連融合學校中的教師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康復機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融合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難題。
?。ㄒ唬┘议L與教師的密切溝通,幫助聽障兒童適應班級環境
班級的聲音環境與康復機構的環境有很大不同,各種聲音結合在一起,比較嘈雜混亂,孩子可能一時無法正確的聽取自己所需的聲音,相對陌生的環境也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和不安,哭鬧、遠離集體、不愿參與班級活動等都有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與孩子耐心溝通,逐步引導其敞開心扉。全面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同伴關系中[3]。教師與家長通過溝通,可幫助教師盡可能多、盡可能快的了解孩子的性格等特點,給予孩子充分的耐心和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開朗的性格,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主動參與集體活動。
(二)幫聽障兒童拓展知識層面,提高其薄弱部分
在入學之初,孩子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但是與普通學生相比,其學習速度和知識層面的拓展,可能遠遠比不上其他學生,長此以來,其詞匯量的短缺、溝通方式的單一等缺點都會暴露。因此,康復教師及家長可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孩子積累詞匯,通過課外繪本讀物、兒歌、動畫、教學視頻等方式,讓孩子逐步積累起屬于自己的詞庫。此外,詞匯的積累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則需要大量的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目的,家長可在課余時間為孩子創造各種溝通機會,與家人進行打電話的技巧,帶孩子去戶外進行戶外活動,參加各種興趣班等,都不失為一種辦法。
?。ㄈ┨峁┱n外知識培訓,提高普通教師的康復知識水平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的教育理念直接指導著他們的教學實踐[4]。聽障兒童進入融合學校之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家長無法在教學時間介入其中。在學校中,普通教師就擔負著聽障兒童的教育和保護工作,但是對于未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教師來說,對聽障兒童的教育和助聽設備的保護卻并不了解。因此,康復機構的教師可為普通教師提供相關培訓,例如,在課前檢查聽障兒童的助聽設備,順便講解其作用和目的,不可拉扯以防損害;課堂位置的適當調整等,這樣,普通教師就能對這種行為加以禁止,更好的保護聽障兒童,并針對聽障兒童的個體差異在班級更好地調整座位的需求。
結語
聽障兒童的融合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聽力語言康復機構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環,通過前期聽覺能力、語言能力、言語能力、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聽障兒童才能更好的融入普通學校教育。聽障兒童入學并不是康復的終點,康復教師在聽障兒童入學后,仍舊需要密切關注、及時輔導、定期追蹤,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健全的人格,贏得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曹鳴,王可,郭新達.基于情景教學法的聾兒聽力語言康復教學研究[J].衛生教育,2018(23):131-132.
[2]萬誼.從融合教育角度分析聽障兒童隨班就讀存在問題及改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50):242-243.
[3]孫貝貝.“康教結合”理念下學前聽障兒童教學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23.
[4]孫鋒.特殊學校融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221-2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