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交通微循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血脈系統,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合理的交通交通體系,可提高城市的效率,提升城市活力和各個功能區的可通達性??茖W的交通組織和管理模式,不僅可方便人們的出斤,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污染,進而為市民創造一個更加舒適、便利、安全的城市環境。作為一種線型交通空間,流動性是其本質屬性;作為一種社會空間,其可以充分發揮交通微循環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也要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使用。
關鍵詞 交通微循環;居住區;停車庫
1 現代城市交通發展背景
現如今隨著城市用地規模越來越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增長迅速。中小城市開始向大城市、大城市向特大城市模式發展。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城市交通擁堵也習以為常,特別在上下班高峰和節假日期間,更加突顯。甚至在一些交通不怎么發達的縣城,每逢過年或者節假日,城區里的車輛就像長龍一樣,根本無法動彈?,F在城市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城市道路建設也在不斷加速,但交通擁堵問題仍無法從根本解決。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香港的交通微循環實踐與路網建設,公共交通組織的配合及停車設施的管控等緊密結合。香港是±地資源少、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但是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充分利用支路網絡毛細血管的作用,有效疏導了城市交通。
在2016年初的時候,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住宅小區內部道路要實現公共化,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也要逐步打開。此意見一經提出立刻引起社會各界的反饋,有些人認為住宅小區之所以稱為居住小區,是一個封閉的與外界不要有直接接觸的居住空間,保證內部住戶的安靜、安全、舒適的居住要求;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樣打通住宅小區的內部道路,能很好地解決城市道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為改善城市交通擁堵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且不說哪方的理由更合理,就提出這個意見就已經給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帶來了解決的思路[1]。
2 城市交通微循環概念提出
緊接著,又提出了城市交通微循環概念,是指利用干道網絡以外的窄巷、小街以及便道等道路,通過疏通微循環網絡,可以達到對于干道網絡分流的目的。這里就引用了血液系統的微循環來描述城市道路的小區域網絡。我國城市道路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四個等級。而城市道路微循環系統是由部分次干路、支路以下道路組成的區域道路網絡。
打通交通微循環,對于改善交通狀況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從動態交通系統、靜態交通系統、交通管理三個方面來解決打通交通微循環問題,首先要具備完整的道路系統,可采取的措施是將城市主干道渠化,拓寬交叉口進出道口,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根據軟件推算,在有條件增設立體交叉的地方,可酌情設置互通式或者分離式立交。對通過路口的人行和非機動車盡量采用過街天橋或者過街地道形式,保證車輛通過城市主干道的平均時間。對于城市次干道盡量取消路邊臨時停車位,拓寬機動車道,可適當減少人行道寬度,保留一定寬度的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采用綠化分隔。對于城市支路,沿路可少量布置臨時停車位,盡可能地打通斷頭路,支路成網。對于居住區內部道路,除組團級路、宅前路,只開放到居住區主干路這一級別,路邊可布置停車位。這樣才能做到城市道路真正的微循環,從硬件上保證車輛的順暢性。上面是從動態交通角度考慮,其次是靜態交通,主要是停車方面,因為現在的司機駕駛技術和素質參差不齊,經常出現道路上隨時隨地停車,而且停車的位置不到位,導致路上時常出現行車緩慢或者擁堵現象。取消主次干道的路邊停車位,在城市支路與居住區主干路邊設置臨時停車位,對疏導交通提高行車速度,增強城市微循環道路系統的通行能力有很大作用,但不能滿足一些市民臨時停車的要求,僅僅靠城市支路和居住區路邊停車位也不能滿足市民停車需求。所以必須加大路外停車場所布局和覆蓋范圍,比如,在城市主干道上,每隔800~1200米可設一個路外公共停車場,如果城市主干道交叉口間距很大,也可以在主干道接近兩端及中間處各布局一座路外停車場,次干道和支路可在街道兩端設置一座路外停車場,因為次干道和支路的道路間距較密,且路兩側大多布置有商業辦公等公共建筑,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停車場所,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組成城市的停車體系一部分。其次次干道和支路周圍的用地比較緊張,考慮到城市土地經濟性因素,路外停車場可采用現在流行技術成熟的智能立體停車庫形式,即能保證停車數量,又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多占用城市中心區寶貴的土地資源。上述兩方面均從城市道路交通角度考慮城市微循環問題,最后還需要交通管理來輔助,首先對于禁止停車和交叉口人行和非機動車按道按燈行駛區域必須加強管理,實行現場處罰來威懾違法行為,減少外部因素對城市交通影響。緊接著是對居住區內部道路,實行上下班高峰時間開放的原則,是因為城市擁堵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時間段,在此時間段內開放居住區道路可以大大緩解城市交通問題。
城市交通微循環還要考慮與城市公共交通循環系統的銜接,應從城市整體交通健康發展出發,提倡使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空間占用率的交通方式,避免小汽車為考慮重點的交通組織模式造成私人小汽車的過度使用,而使居民陷入越來越嚴重的尾氣污染和擁堵之中。通過優化路網結構、慢行通環境,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增加慢行出行吸引力,提高出行的整體效率。提倡綠色交通,公平交通,保障交通資源共享,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2]。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篇文章僅從動態交通系統、靜態交通系統、交通管理三個方面,來探討城市微循環。但其實在實際情況下,每個城市的道路系統不同,用地布局也大不一樣,都會影響城市微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影響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的因素很多,需要更加細化系統性地研究才能掌握每個城市的交通情況,針對不同問題提出相應措施,保證城市交通微循環的高效運行。
參考文獻
[1] 陳助.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交通策略—以香淮城市中心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3,(6):83.
[2] 王娟,彭婷.城市交通的公平性分析[J].交通企業管理,2013,(06):35-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