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地區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玉米是錦州市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螟防治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市糧食生產安全。在省、市、縣植保部門共同努力下,植保綠色防控技術得到大力推廣,通過采取以生物和物理防治為主導的綜合防控策略,近五年來我市玉米螟危害的發生面積正逐年下降。不僅有效保護了玉米生產安全穩定,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減少環境污染。
關鍵詞:錦州市;玉米螟;綠色植保
秉承“綠色植?!钡睦砟?,我市以市、縣植保站技術人員為骨干,對全市玉米病蟲害進行了全面的監測。我市主要采用黑光燈誘殺、性誘劑捕殺等手段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快速反應的現代化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別是通過對玉米螟防治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綠色防控手段的系統性應用,使誘殺害蟲效果有了顯著提高。
1 錦州市玉米螟發生規律
根據近年調查研究顯示,玉米螟在我市一般發生2~3代。玉米螟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秸稈及根茬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蛹期8~10天,5月底始見蛾。第一代玉米螟田間落卵始見期為6月上旬,盛發期為6月中下旬,卵期3~5天;第二代與第三代玉米螟世代重疊嚴重,第二代田間落卵始見期為7月底至8月上旬,8月上中旬為二代卵盛期;第三代玉米螟成蟲到9月中旬仍可以使用性誘劑誘捕到。
2 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
通過采用科學的耕種方式、田間管理、現代植保機械,依靠殺蟲燈技術創新和性信息素技術應用,在玉米螟防治工作中總結出一套效果明顯、全程無化學農藥投入的系統性綠色防控技術。
2.1 越冬基數調查
在植保系統中,病蟲情基數調查是基礎。做好玉米螟越冬基數調查,可提前預判第二年玉米螟發生趨勢,為來年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準備。根據多年調查研究經驗和越冬代玉米螟以老熟幼蟲形態鉆蛀特性,在我市10月上中旬開展全市范圍內的玉米螟越冬基數調查,調查范圍包括大田玉米秸稈、穗及根茬。越冬基數調查以縣為單位,選取玉米秸稈存儲量大、有代表性地點開展調查。每一種存儲類型隨機取樣5點以上,每點剖秸稈、穗20株(穗)以上。記錄活、死數,計算玉米螟冬前百稈活蟲量和幼蟲死亡率。
2.2 秸稈還田等技術應用降低蟲源基數
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可有效降低越冬代玉米螟蟲源基數。隨著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和農機補貼政策支持引導,近年來我市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獲得重大突破,秸稈粉碎還田配合腐熟劑使用可以創造較好的生態效益,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在省工、省時、肥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方面優勢凸顯;秸稈打捆發電等新技術,可以消耗大量田間秸稈,改變以往耕作方式,從源頭上消滅大量越冬代老熟幼蟲。
2.3 應用白僵菌生物防治玉米螟越冬代幼蟲
我市每年4月中旬集中組織植保技術人員開展玉米螟發育進度調查,依據多年實踐總結,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向集中堆放玉米秸稈、根茬等玉米螟越冬場所噴灑白僵菌。根據遼西地區傳統耕作方式和農村生活特點,重點噴灑玉米秸稈集中堆放處,在垛茬口側面均勻分布插入專用噴桿,按每平方米1個點、每垛12.5公斤菌液進行噴淋,為保證菌液活性,2小時內完成噴灑完菌液。封垛時間在4月下旬,有越冬幼蟲爬出洞口開始活動,即可進行封垛。取100億/克白僵菌粉劑按1∶100的比例兌水攪拌,再按加水量0.5‰的比例加入乳化劑或洗衣粉,攪拌均勻后即配制成菌液。注意蠶養殖區切勿使用。
2.4 田間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卵
赤眼蜂可以寄生玉米螟卵,在田間釋放赤眼蜂會起到降低玉米螟蟲源基數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赤眼蜂田間種群數量,優化常年防治效果。在氣候正常的年份,錦州地區可在6月中下旬在田間釋放一次赤眼蜂,間隔5~7天第二次釋放赤眼蜂,每畝1萬頭左右。若遇到極端干旱少雨氣候,可在田間進行調查。當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20%時,后推10天釋放赤眼蜂即可。
2.5 物理誘殺玉米螟成蟲
根據田間調查和性誘劑測報器監測,5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我市玉米螟成蟲活動頻繁時期。利用玉米螟成蟲對特定范圍光譜的趨光性,采用黑光殺蟲燈可有效誘殺玉米螟成蟲。依據玉米螟成蟲活動習性,殺蟲燈最佳效果開啟時間在晚上7:30至第二天凌晨5:00。
2.6 性誘劑誘殺玉米螟交配期雄蛾
經過植保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目前性誘劑專化性和緩釋技術逐步成熟,適用范圍大幅提升,定向防治效果明顯,且性誘劑對環境友好,無抗藥性等問題。利用玉米螟性誘劑對交配期雄蛾進行精準誘殺,可有效降低成蟲交配率。6月中上旬,根據圍村近水原則,選擇玉米螟成蟲適宜交配場所,每畝放置1個誘捕器,誘捕器誘蟲口距地面1.0~1.2米。
2.7 新式植保機械噴施生物農藥大規模防治
在玉米螟發生偏嚴重地塊采用自走式高稈噴霧機噴灑BT制劑,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幼蟲;在玉米螟發生偏嚴重地區,若具備航空作業條件,可利用飛機或植保無人機噴施BT制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