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與協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校兼職輔導員身兼多種角色,由于外界和自身的原因,普遍存在角色內沖突和角色間沖突。文章從角色沖突理論出發,通過探討高校兼職輔導員角色協調的具體方法,緩解其角色沖突的強度,以實現學生和輔導員雙重角色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兼職輔導員;角色沖突;角色協調
  高校輔導員按照工作性質,可分為專職輔導員和兼職輔導員兩大類。按人員身份,可分為教師輔導員和“學生”輔導員。本文研究的對象——高校兼職輔導員,特指從高校的高年級學生中直接選聘的兼職輔導員,具有“學生”和“輔導員”的雙重身份。
  一、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分類
  關于社會角色的概念,社會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T.M.Newcomb將角色理解為行為本身,他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寫道,“角色是個人作為一定的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為”;B.J.Biddle將角色視為行為的特點,他在《角色理論:期望、同一性和行為》中強調,“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個或多個人的行為特點”;M.J.Levy將角色等同為社會地位,他在《社會結構》一書中將角色定義為“由特定社會結構來分化的社會地位”;R.Linton則將角色理解為行為期望或規范,同時他還在《個性的文化背景》一書中指出,“角色是地位的動力方面。個體在社會中占有與他人地位相聯系的一定地位。當個體根據他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而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時,他就扮演著相應的角色”……
  上述種種關于角色的看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無所謂對錯,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視角強調了角色現象的某種側面而已。而在本文中,筆者所探討的兼職輔導員的雙重角色——學生角色和輔導員角色,則主要是從角色的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和輔導員雖然只是兩種社會角色,但是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它們可以被分成不同的角色種類,有些種類相同,有些則相異。
  個體根據角色扮演過程中的狀態不同可以分為理想角色、領悟角色和實踐角色。簡單地說,理想角色是社會或團體對某一社會角色所設定的理想規范,是一種應然狀態;領悟角色是指個體對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行為模式的理解,是存在于個體觀念中的角色形態;而實踐角色是指個體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在執行角色規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角色行為,屬于角色的客觀現實形態。不論是學生還是輔導員,這兩種角色都存在以上三種角色形態,因為筆者主要基于現實問題探討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與協調,所以在后文中所指的角色形態都是指其客觀現實形態——實踐角色。
  根據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規范的制約程度不同,可以把角色分為規定性角色和開放性角色。規定性角色也稱為正式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為方式與規范都有明確規定,角色扮演者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學生和輔導員都屬于這類,從教育部到學校,各級教育機構都制定了種類繁多、規范細致的法規、守則等,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這些規定性文件是角色扮演者必須遵循的“劇本”,不能私自篡改,一旦實踐角色違背了理想角色的要求,角色扮演者就會受到社會或教育機構的指責與批評,甚至是處罰。開放性角色也稱非正式角色,是指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為,本文在此不做具體分析。
  二、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簡單地說,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實踐中出現的心理上、行為上的不適應、不協調的狀態。角色沖突按照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外因兩個方面;按照表現形式,則可分為角色內沖突和角色間沖突兩種。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角色內沖突還是角色間沖突,在高校兼職輔導員身上都有所表現。
  1.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內沖突
  角色內沖突,是指同一個角色,由于人們對其角色的期待不同或者角色主體對這個角色的理解不清,而在角色主體內心產生的一種矛盾與沖突。在高校兼職輔導員的兩種主要角色中,輔導員角色的內沖突相較于學生角色更為突出,因為社會對輔導員的要求比對學生的要求要高。輔導員作為教師,就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社會對輔導員的角色期待從工作、生活、品德等各方面都相較學生角色更為嚴苛。此外,輔導員還要經常面對各種復雜局面,處理棘手問題和緊急情況,例如,學生突發疾病、宿舍糾紛、打架斗毆,甚至心理抑郁自殺等,所面臨的考驗更加艱巨,自然更容易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不適應,出現角色緊張,造成角色沖突。最后,兼職輔導員作為學生角色的時間更長,從幼兒園開始算,有近20年經驗,適應起來游刃有余,但是作為輔導員角色的時間則非常短,一般不超過兩年,有的甚至是從零開始,因此在角色適應上往往缺乏足夠的經驗,角色的不適應感更加突出,即角色內沖突更強。
  高校兼職輔導員作為輔導員角色的內沖突的形成既有外界原因,也有兼職輔導員自身原因。就外界原因看,由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高校各部門對輔導員的工作方式和內容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希望,進而形成了不同的角色期待,但問題在于不同的角色期待往往并不都指向統一的方向,有些甚至可能是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這種“多重”領導帶來的角色沖突使得輔導員時常無所適從。就輔導員自身原因來看,則在于高校輔導員業務修養的局限與被賦予的角色期待之間存在差距,由此產生的個人觀念與角色期待之間的沖突、傳授者和學習者之間的沖突、現實的角色行為水平與理想的角色期待之間的沖突、渴望尊重與缺乏認可帶來的沖突、工作負擔過重與個人承受能力有限的沖突等。
  2.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間沖突
  角色間沖突主要是由同一個體內的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的矛盾所致。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色叢,同一時間內可能扮演多個角色。兼職輔導員最少有兩種主要角色:第一種角色是學生,作為學生,就有義務按照學校統一安排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第二種角色是輔導員,作為輔導員,就必須按照輔導員工作職責要求完成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參加學生工作會議等。   兼職輔導員的角色間沖突的產生主要來自外界因素。兼職輔導員在角色執行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學生和輔導員兩種角色同時要求其履行角色義務,這時就會發生角色間沖突。例如,在同一時間,兼職輔導員既要去上課學習,又被要求參加重要的學生工作會議;或者在教師要求完成課程作業時,學院領導又安排他去處理學生問題的緊急工作;抑或是在申報個人學術課題時,同時又要申報輔導員專項科研課題……
  此外,更痛苦的事情是,有時這兩種角色對兼職輔導員提出的角色行為要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需要其在這兩種角色行為之間做出痛苦的選擇,這時也更加會導致角色間沖突。例如,有時上級領導會從自身管理便方面考慮,要求輔導員對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粗暴的行事要求,如要求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必須全部離校,不得留校,因為一旦有學生留校,所有負責學生工作的相關教師都要留校值班,平添工作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說,寒暑假留校有諸多便利,有的利用這段時間在校外兼職,賺取下一學期的生活費;有的利用學校完備的實驗室條件,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還有的整天泡在圖書館,閱讀書籍,撰寫學術論文……這時,兼職輔導員就會在保證教師假期休息和維護學生假期活動的兩個矛盾要求中進退維谷,產生角色沖突。
  最后,從自身原因分析。兼職輔導員因為身兼數職,經常會與大學生之間、與大學教師之間、與教育活動內容之間,以及與各種教育環境之間都構成不同的關系,從而扮演不同的角色,特別是學生和輔導員兩種角色的相互交織、頻繁切換,時常會造成角色混亂。比如,有的兼職輔導員因為做輔導員工作比較長,說話做事的風格逐漸教師化,自我認知也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當成教師,有時就會在與自己的同學交流之中忘記自己的“學生”角色,無意識地表現出教師的語態,給同學留下一種“高高在上”的不良印象,但其實他本人并非有意而為。久而久之,這種角色混亂會對兼職輔導員造成較大的角色沖突。
  三、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協調
  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有多種類型,但不管是哪一類型的角色沖突,都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角色實踐。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消除角色沖突,但是可以通過角色協調降低角色沖突的強度。角色沖突的強度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一是角色自身的限定性,角色的限定性越大,規定也就越嚴格,角色執行者就越難于偏離這些要求,因此,角色沖突的強度與角色的限定性成正比例關系——限定性越大,出現沖突時其強度也越大;限定性越小,出現沖突時強度也越小,其二是角色之間的共同性,角色沖突的強度與角色之間的共同性成反比例關系——角色之間的共同性越大,沖突越小;共同性越小,則沖突越大。
  由此可見,降低角色沖突的強度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降低角色自身的限定性來降低角色內沖突的強度;二是通過增加角色間的共同性來降低角色間沖突的強度。以下幾種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
  1.降低角色自身的限定性——角色彈性化
  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內沖突主要存在于其輔導員角色中,要想降低輔導員角色的內沖突強度,就要力求使輔導員的角色彈性化。
  然而事實上,有些學校為了所謂的加強管理,盲目對輔導員的工作提出種類繁多,細致具體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負擔和壓力。例如,規定輔導員每月查寢、值班、聽課、召開年級會等活動的次數。這樣要求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沒有制定這些細致具體的要求之前,有些輔導員并不清楚自己有這些具體的工作職責,還有些輔導員雖然知道但是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履行,由此造成工作不力、管理渙散的局面,有時甚至導致責任事故。因此,為了加強管理,整治個別輔導員對工作不清楚、不作為問題,學校有關主管領導就把制定輔導員工作細則作為“靈丹妙藥”,為了追求“療效”,在細則制定上追求越細越好、越多越好,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沒想到的都寫上。但是,輔導員的工作是具體的,只能有統一的“大綱”,絕沒有統一的“劇本”,過分求細是舍本逐末的表現,往往過猶不及。例如,有些輔導員帶的是畢業年級,學生基本沒有要上的課程,而且不少學生長時間在外找工作不在學校,這種情況下,還要求輔導員每月聽課、召開年級大會就顯得有些滑稽和死板了。
  陳小信基于系統動力學理論,通過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輔導員角色沖突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緩解輔導員角色沖突的對策,他認為,解決角色沖突的根本途徑就是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筆者并不反對陳小信的觀點,只是在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步入要求過細、規范過多的歧途,有關決策者在制定輔導員工作規范時,要注意保留輔導員工作一定的彈性,增加輔導員開展具體工作時的自由度和靈活性,使輔導員的角色彈性化。
  2.增加角色間的共同性——角色融合法
  當一個人同時扮演的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發生沖突時,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將兩個相矛盾的角色合二為一,發展為一個角色綜合體。對于高校兼職輔導員來說,就是要充分利用輔導員和學生角色的彈性,在這兩種角色的自由度之間尋找交集,找到最大公約數,以降低角色間沖突的強度,實現角色間的協調。
  在高校兼職輔導員的角色實踐中,學生角色與輔導員角色最關心的問題并不一致:作為學生,其最關心的問題主要是自己的學業、生活和就業;而作為輔導員,其工作職責主要是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即如何解決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并為之提供幫助。兩個角色最大的差別在于關心的對象不同,前一個是為己,后一個是為人,看似完全對立,但是如果能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是可以實現角色融合的。
  高校兼職輔導員的第一角色是研究生,其首要的任務是做好學術研究,完成自己的學業論文,這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閱資料、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論文等,但是擔任了兼職輔導員,又必定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工作,難免會對學業造成消極影響。而如果將讀研的學術研究方向往輔導員的工作靠攏,那么這種角色間沖突就有可能化危為機。
  例如,如果是教育類或思想政治類研究生做兼職輔導員,他們就可以將個人的學術研究朝向輔導員相關領域,這樣平時的輔導員工作就不再是浪費寶貴的學術研究時間,相反,這些工作會成為最好的研究實踐,而且輔導員的身份還能為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便利條件——研究對象(輔導員群體)、文獻資料(輔導員工作筆記、工作文件等)、專項科研項目等,這些有利條件是其他沒有擔任兼職輔導員的研究生同學難以獲取的。此外,兼職輔導員在工作期間,上級有關單位和部門會經常對其開展相關培訓,如新輔導員的上崗培訓、輔導員工作技能培訓、外出交流學習等。這些培訓對輔導員自身素質的提升是巨大的,特別是對今后有志于從事相關工作的研究生來說,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和就業的砝碼。
  3.兩害相權取其輕——角色分層法
  前面介紹的兩種方法主要是從降低角色沖突強度方面緩解角色沖突,但是有時還會遇到沖突強度無法降低或者已經降到不能再降的情況,這時就需要采取第三種方法——角色分層法。此方法是要求角色持有者將兩個以上相互沖突的角色的“價值”進行分層與排序,也就是將這些角色按其重要程度進行排列,將最有價值的角色排在首位,次之……依次做出角色重要性的心理分類,一旦發生角色沖突時,先滿足那些更重要的角色要求。此分類依據是按個人需要的結構和他人期待的重要程度而定的。
  這種方法類似于社會心理學家W.G.古德提出的角色選擇法,古德認為個體首先應該從許多角色中掙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用到那些對其更有價值的角色上,而取舍角色的標準有三個:一是該角色對個體的意義;二是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產生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后果;三是周圍的人對個體做出角色取舍的反應。
  四、結語
  高校兼職輔導員在角色實踐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角色沖突,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具體的方法對角色進行協調,緩解其角色沖突的強度,從而實現個人學業與兼職工作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小信.高校輔導員角色沖突的管理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9.
  [2]何文靜.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全國13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云南省2019年度輔導員工作研究專項任務青年項目“民族地區兼職輔導員的角色沖突與重塑研究”(19FDYC03),該項目由云南省高校輔導員發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學)資助。
  作者簡介:歐九瑜(1992—),男,湖南衡陽人,云南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碩士,兼職輔導員,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學;
  李妍葳(1994—),女,湖南常德人,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兼職輔導員,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史若男(1992—),女,山西陽泉人,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4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