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護國鎮特早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護國鎮由于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春回暖早,春芽萌發早,特別適宜發展名優特早茶,比江浙地區茶葉采摘早30天以上,比川內其他地區也要早7-15天,是農業部南亞熱帶名優早茶基地,也是瀘州市主要產茶區,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特早茶之鄉”。目前,護國鎮積極搶抓機遇,以機采機修技術推廣為契機,發展現代農業技術,推動大宗茶產業發展。
  關鍵詞:特早茶;機采機修;特色產業
  納溪特早茶產業已成為納溪區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更是護國鎮的特色扶貧產業。護國鎮地處西南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紹壩、大里兩個深丘巖區,海拔400~650米,南部是河東、河西兩個壩區,海拔在400米以下,土壤PH值4.5~6.5,屬酸性土壤,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溫光水熱資源豐富,匹配較好,年均溫度17.5度,有效積溫5627度,年降雨量1182毫米,年日照1172小時,無霜期350天左右,是農業部南亞熱帶名優早茶基地,也是瀘州市主要產茶區。由于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春回暖早,春芽萌發早,特別適宜發展名優特早茶,比江浙地區茶葉采摘早30天以上,比川內其他地區也要早7-15天,常年在2月初便可采制新茶,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特早茶之鄉”。
  一、茶產業發展現狀
  1.緊抓時代機遇,產業布局合理。護國鎮作為納溪區百億茶產業的核心區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巖茶壩果”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思路,引進和推廣無性系有機良種茶,以無性系有機良種茶加工制作名優茶,歷經20余年,歷屆班子堅持常抓不懈,不斷發展壯大,使無性系有機良種茶和名優茶產品開發、品牌培育達到高峰。同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為契機,積極響應四川省千億茶產業發展戰略,從2017年積極搶抓機遇,以機采機修技術推廣為契機,推動大宗茶產業發展。正是由于大宗茶的開發,茶農收益有保障,全鎮夏秋茶園管理一改以往粗放管理方式,精心管理逐步提上了日程。
  2.借助優勢充分,品牌價值顯現。護國鎮積極培育“大龍頭、大產業、大集群”的產業發展方向,推出了“特早茶產業培育計劃”, 著力打造中小型茶企的產銷聯盟。將原來分散的茶園資源整合到一起,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增強集體抗風險能力,為合作社社員打破技術、資金、銷售瓶頸,進而實現企業與茶農利益雙贏,讓納溪特早茶走出品質、品位、品牌之路。為此,護國鎮多次舉辦了茶葉開采活動周,茶產品先后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中國(成都)國際茶博會金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等殊榮。
  二、茶產業發展經驗
  1.調結構,產品加工重點轉向早春名優茶和夏秋大宗茶并重。根據川南采茶制茶習慣,主要以早春芽茶及毛峰等早期名優茶為主,一般在5月上旬就結束一年的茶葉生產,導致5月至10月之間的大量茶葉不能生產上市。通過對接省外大宗茶市場及引進出口茶加工企業,開始大力開發夏秋大宗茶生產,促進基地管理水平提高。2017年、2018年連續開展機采機修技術推廣,茶葉產量增加、基地管理水平提高和茶農增收效果明顯。
  2.強基礎,基地建設重點轉向企業和大戶適度規模經營。在基地建設過程中,除個別大戶和企業自建基地以外,大部分基地仍由散戶自有,經營面積基本都在10畝以下,管理水平低,新技術新方法不易推廣。根據這一現狀,近幾年來,通過多種方式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一是鼓勵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將散戶的茶園向大戶和企業集中,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鼓勵成立專業茶葉合作社服務隊伍,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三是鼓勵成立專業機采隊伍,提高大宗茶產量。2018年,專業社會化服務隊伍正在不斷發展和壯大,急需引導和規范。
  3.重示范,以機采機修核心示范片建設帶動發展。為行穩致遠,開好頭就顯得至關重要。2017年,省廳安排給納溪區機修機采推廣項目,為盡可能用好項目,發揮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項目安排之前,納溪區組織了護國鎮所有上規模的茶企或專業合作社的技術骨干到先進地區實地學習,學習回來,又組織護國鎮所有茶企以及茶葉種植大戶開展機修機采現場培訓會、觀摩會,同時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會,讓承擔項目實施的所有業主都完全認識大宗茶開發的價值所在,并掌握機修機采各環節的技術要領。2017年,建成1個標準化的千畝機修機采核心示范片,區內所有100畝以上的茶葉生產業主均參與了示范推廣。正是得益于核心示范效應的影響,2018年,全鎮茶葉種植大戶至少都參加過一次以上的現場培訓。
  4.助脫貧,算好經濟賬引導茶農主動開展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核心示范區夏秋機采茶園2000畝,平均機采鮮葉2000斤/畝,總產量2000噸,總產值達到400多萬元。除去成本180萬元,純利潤220多萬元,茶農畝純收入1100元,這是得益于夏秋鮮葉的強勁增收效果,大大促進了農戶的內生動力,幫助了全鎮近300戶的貧困戶的脫貧工作。
  5.引企業,促進大宗茶全面發展。為推動特早茶產業的平穩發展,近年來,全鎮積極招商引資,新引進茶企業3家,進一步提升了全鎮茶業的加工能力。在實際運行中,全鎮茶葉加工企業不但積極承擔起了大宗茶開發的責任,同時為方便茶農,分別將鮮葉的收購點布設到各產茶區,減少茶農的運輸成本,方便茶農的同時也確保了原料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農加強對夏秋茶的生產管理。
  6.拓市場,確保產品和品牌走出去。一是開拓江浙、峨眉等大宗茶市場。除了政府逐步加大市場開發力度以外,全鎮茶企業主動作為,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不斷擴寬市場渠道,確保了產品能夠走出去并獲得收益。二是引進瀘州長綠進出口貿易公司,合作開展出口大宗茶開發。目前該公司已經正式投入運營,為整個納溪區出口大宗茶擴大開發規模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茶產業發展問題
  1.茶農對茶園的生產管理習慣需進一步改變。由于以往護國鎮茶產品的結構,預留高枝采芽茶一直是護國鎮的茶葉生產習慣。為豐富產品結構,解決茶園管理勞動力緊張以及茶園提質增效的問題,茶農對茶園的生產管理習慣需進一步改變。
  2.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從護國鎮茶園規模結構看,3—5畝以下的小規模生產者占比較大,20畝以上的規模生產面積只有5萬多畝,只占全區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現代化茶葉機械技術又是制約茶產業繼續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急需要專業社會化服務隊伍來開展植保、田間管理及采摘等現代化技術服務,目前護國鎮雖然有部分植保、機修機采等專業隊伍,但是不規范,需引導和扶持。
  3.加工能力不足。
  正是由于大宗茶開發帶來的茶農增收效益,茶農對夏秋茶生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產品加工能力的不足將逐步凸顯,因此加工生產線的技改及擴建將顯得迫切。
  四、 下一步提升措施
  1.突出機采機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在目前良好的發展勢頭下,我們將更進一步做好核心區的技術、產品等示范工作,將成熟、規范的經驗源源不斷地在全區推廣。
  2.引導和扶持專業社會化服務隊伍建設。接下來,我們將在茶葉主產區選擇扶持和培育5—10個植保和機修機采專業合作社,先試點示范,總結經驗后推廣。
  參考文獻:
  [1]余蓮.納溪特早茶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J] .中國茶葉,2011,33(1):26.
  [2]何海洋.新春采春茶[N].四川日報,2019.1.15:(16).
  [3]張應.納溪區護國鎮茶產業抱團轉型適應新常態[N].四川新聞網,2015.10.19.
  [4]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第五屆茶葉開采活動周在納溪啟動[J] .四川農業科技,2017,47(3):48.
  [5]甘寧,孫長應,張正竹.我國茶葉加工機械研究進展[J] .中國茶葉加工,2018,38(2):31-37.
  作者簡介:陳力平(1988-)男,漢族,四川納溪,本科,中級農藝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7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