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嶄新的學科。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教育方式不同,因此對歷史的學習掌握情況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一些學生認為歷史相對枯燥乏味,缺少興趣;一些學生認為歷史是民族的記憶,值得深究。與此同時,由于傳統型歷史教學方法存在著極大的限制性,教師只是借助于教材進行照本宣科,根本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對歷史學習失去信心與熱情。殊不知,當前初中生受電視網絡等多媒體的影響,對歷史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開展歷史教學。在這之中,歷史故事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故事 應用原則
  所謂歷史故事,不同于普通形式的故事,這種歷史故事與歷史存在極大的關聯性,常常源自不同的歷史事件當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可以重點講解歷史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特征、發生的歷史背景等多種因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與歷史教材相比較,歷史故事更加生動直觀,能夠再現甚至還原歷史事件,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歷史課程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發散思維,進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選用歷史故事遵循的基本原則
  現階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假若想引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引用的故事能否起到提升歷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作用,所選取的故事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契合當前的教學要求等。故此,教師選擇的歷史故事應該具備一定的針對性、趣味性,同時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以便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
  1.歷史故事應保證真實性
  如果選擇引入歷史故事開展歷史教學,教師應保證選擇的歷史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一旦教師引入的歷史故事存在杜撰、編造情況,日后學生發現與真實歷史不符合,則嚴重影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并對教師產生一定的負面想法,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故此,教師引入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時,應該確保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契合歷史相關史實與歷史背景,避免為激發學生興趣而選擇杜撰虛構的歷史故事。但是,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按照相關史實與歷史證據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與談論,以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
  2.歷史故事應該具備趣味性
  教師運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保證選取的歷史故事足夠有吸引力與趣味性,故事情節生動感人,人物形象性格鮮明,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除此之外,對于歷史故事的選擇應具備一定的新鮮性,保證講解的歷史故事是學生從未聽過的,以增加課堂的新鮮感,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歷史故事應該具備一定的針對性
  針對性的選擇歷史故事,即是指引入的歷史故事應該與教師本節課講解的內容相契合,可以通過歷史故事導入新課教學,以故事為鋪墊進而開啟下文。與此同時,歷史故事應該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進而起到激發學生思維與想象力的目的,使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等。
  二、探究歷史故事如何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
  1.以充滿懸念性的歷史故事展開新課教學
  故事的懸念性本身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課堂從伊始便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進而起到開啟下文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懸念性的事故挖掘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合理開展課堂教學。舉例而言,教師在講解到部編版教材《安史之亂》時,便可以用這樣的故事開始:“當我們領略了盛唐氣象,了解唐朝的對外交流后,我們得以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啟了唐朝的繁華盛世。但是,唐玄宗是怎樣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授信于安祿山,使唐朝落得由盛而衰的地步呢?”這種小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細聽老師娓娓道來。在選擇導入新課的故事時,應該注意故事要短小精悍,有懸念,避免學生聽不懂而失去耐心與興趣。
  2.借助于歷史小故事化解歷史教學難點
  初中生對于歷史的了解往往是通過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主觀性較強,他們對于長篇大論的講解往往缺少足夠的耐心,因此如果教師仍然慣用傳統型的理論教學,將嚴重削弱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信心。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初中歷史中存在著諸多難點重點的歷史概念,如果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只能通過死記硬背將影響學生建立歷史思維。故此,教師便可以借助于歷史故事進行化解歷史難點,使學生以更加生動的方式掌握歷史概念。舉例而言,在學習到“商鞅變法”這一節課時,理論較強,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便可以借助于當時的一些小故事,如商鞅變法開始前的“立木為信”故事、商鞅最終被“五馬分尸”的悲慘結局等,并借助于多媒體的形式將此情節直觀的展現給學生觀看,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與解決,使學生加深記憶與理解。
  3.利用歷史故事結束歷史課程
  歷史課對于知識的連貫性與時間邏輯性要求較強,因此教師在講解中應該高度注重課程開始與結尾的重要性,借助于歷史故事進行結束本節課,能夠起到總結與鞏固的作用,進而再次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后仍然能夠細心鉆研歷史故事與歷史知識等。舉例而言,仍然以商鞅變法為例,最后商鞅被五馬分尸的結局慘烈,使學生感到無法接受,但是要讓學生明確商鞅變法結果是成功的,教師以便可以借助于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加強對商鞅變法的理解,如書中寫到:商鞅慘遭惡人陷害后便開始逃跑,但是在路途中要住客棧時卻被要求拿出“通行證”,這種要求便是他自己在變法中明確提出的。因此可知,商鞅變法是成功被實施的。學生通過這一故事,能夠激發自身的正義感與責任感,了解到為國家富強而變法,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空喊,而是要付出實際的代價,甚至不惜付出寶貴的生命。與此同時,這一故事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近距離隔空接觸到了歷史中的偉大人物——商鞅,進而感知他堅持不懈、剛正不阿的精神,使我們更加的篤定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的信念。
  綜上所述,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與興趣,又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進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意義重大。故此,初中歷史教師應遵循引入歷史故事開展教學的原則,利用歷史故事導出教學內容,化解教學難點,總結歷史知識點等,進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等。
  參考文獻:
  [1]查吉英.歷史微故事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8,(92):134.
  [2]趙荷菊.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18,(23):145.
  [3]林貴嬋.試論歷史故事在歷史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青少年日記,2018,(08):78.
  [4]張娜.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少年,2018,(23):269.
  [5]高智慧.將故事納入初中歷史授課的方法及效用初探[J].中華少年,2018,(24):60.
  [6]耿奕.講好中國故事——初中歷史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04):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094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