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人才已是時代的需要,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揮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造。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以培養出一大批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35-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碑斍耙耘囵B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已經確定,那么如何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創新的人才,是我們小學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
一、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學習的自立性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溝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最好的橋梁。教育首先要尊重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態。一個教師若是不尊重學生,經常諷刺挖苦學生,勢必與學生形成心理上的對立,學生對這種課堂教學教學感到厭倦,現在我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有口吃,上課若是請他發言,緊張,口吃就更加厲害,常常引起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因此,了解情況的任課教師就不請他發言,時間久了,這位學生不但成績不好,而且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為了喚醒他的自尊,幫他消除心理上的障礙,我召開了專題班隊會,要大家尊重他、幫助他,我也找過他談話,鼓勵他,剛開始我給他回答問題的時間長一些,對他課堂上有成功的發言,同學們都會給鼓掌,經過一段時間,他不再自卑,有了自信和自尊,現在他對數學課那么的喜歡,數學成績也很快趕了上來。筆者認為:當教師把自已的愛融入到和學生的關系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時,教師就會發現自已找到了一條進行創造教育的捷徑。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
為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成功感。首先,要善于鼓勵學生,以藝術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激勵是一種教學管理的藝術,也是教學調節的手段,適當的鼓勵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已的潛能,鼓起學習的信心,但也不能無節制表揚,這樣會起到反作用,我在教學實踐中已經嘗試了這一兩種教學方法,教學中應以一種藝術的評價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你這種解法思路清晰,解法正確。如果你能開動腦筋,找出簡便的方法就更棒了!”“你很聰明,希望你能細心點,取得更好的成績?!薄澳愕陌l言真棒!希望你今后經常舉手,踴躍發言?!苯處煂W生的這種中肯的藝術評價是建立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的,學生從老師的這種評價中不僅看到了自已的閃光點和努力的方向,而且感受到老師對自已的熱忱關注的目光和真誠的期盼,從而對學習活動充滿了信心,也更加地投入。
其次,要理解學生,以情感的交流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苯涷灨嬖V我們,心情舒暢,樂觀開朗的情緒使人浮想聯翩,思維活躍,因此教師要理解學生,要與學生進行各方位的情感交流。教師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上課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把愛的目光灑向每一個學生。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動性
興趣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興趣是每個學生都有的,沒有濃厚的興趣,不達到“入迷”的地步,便不會有靈感的出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必須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的全過程,主動地展開認知性的操作活動。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以疑設境。
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在兩張大紙上畫出人民幣,讓學生說出它的面值,最后要學生回答,1元可以兌換幾張1角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很快就可以回答,1元可以兌10張,在這之間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因為他們對錢很敏感,對這樣的結果,學生都很滿意,他們注意力相當集中,對這樣簡單的問題他很想再回答一個,讓老師夸夸他。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情設境。
教師的感情對學生來說具有強有力的誘導作用,在教學數的整除時,我讓學生報數,由我來判斷該數是能被2或5整除,我的迅速而準確的回答讓同學們欽佩不已,學生的情緒受到老師的感染,已被充分調動起來,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形成一種和諧積極的氛圍。
3.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模擬設境。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電化教育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日益廣泛,利用電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消除認知上的障礙。
三、訓練創新思維,豐富教學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復制”活動,而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主動性,建立重組、改造和發展,如果學生在做每一件事或某事物的思考不是模仿別人或重復別人,而是自已想出來的,對學生來說這就是創新,作為教師就應著力培養學生的這種創造性品質。
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種創造性品質呢?
1.教會自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沒有獨立思考是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的,傳統的那種數學教學,壓抑學生的獨立創造,我們現在的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讓學生自已試著去學教材,自已發現問題自已去解決。
2.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傳統的數學教學將學生的腦子當作儲存知識的倉庫,疑難的突破,思維的轉換,知識的形成僅僅停留在學生的感覺層次上,創新能力的發展受到抑制,教學中,教師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去探索和實驗,引導他們通過探索去發現未知的世界,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學生通過自已擺學具,直觀地可以看到圖形,這樣的話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他們想出了許多辦法,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通過實踐,自已推導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在這過程中,將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
參考文獻
[1]辛秀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探究[J].教育.2015(48):252-253.
[2]鐘永華.新課改理論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困境與應對策略分析[J].新課改.中旬.2016(10):359-361.
[3]劉順民.探究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貴州教育.2015(02):201-2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