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文本,細品文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痹谡Z文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講究細細品味,精讀文本,從而將文章含義掌握于心。語文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閱讀為厚積薄發帶來了積淀,同時也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細品文意,這樣既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學底蘊,也能夠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以文章語言、文章意境、課外閱讀以及閱讀技巧作為主要論據,致力于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希望能夠帶領初中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有所成,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2B-0087-02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為基礎的部分,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在飛速發展,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學習方式、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幫助學生度過一段有意義的中學生活。精讀文本能夠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之妙、意境之美、視野之廣,久而久之受其熏陶,提高語文能力,以下是筆者根據閱讀教學實踐總結的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的教學帶來一些淺薄的建議。
一、欣賞文章語言,提升學生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詞匯與語句構成,它們為情感累積,共同編織了一個“世界”,由此可見語言對于文章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帶領學生品味語言之美,讓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運用進行把握,從而提高語言構建能力,增強寫作能力。比如,教師在教學《背影》這篇文章時,讓學生找出“背影”一詞在文章中出現的次數并標注,然后細細地品味有何不同。學生經過閱讀,發現“背影”共出現了四次,分別在文章開頭、車站送別、父子告別以及兒子的回憶中,在每次出現之際,語言質樸,卻十分具有穿透力,將“父親”背影的特征描繪得淋漓盡致。
語言就像是一片片的磚瓦,最終堆砌成作品。教師在教學《壺口瀑布》時,需要帶領學生欣賞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略瀑布的雄偉、壯闊,掌握其寫景細膩的語言運用方法。如“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針對這句話進行鑒賞并仿寫。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對句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動詞、句式等進行標注,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析,如文中將河道比作“兵馬”,將浪花比作“白雪”等。最后教師挑選一些學生的仿寫句進行朗誦并進行點撥,將優秀的仿句進行記錄,給其他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結合文章意境,豐富學生情感
意境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它能夠引起閱讀者的共鳴,同時激發閱讀者的情感表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文章意境的營造,從而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情感表達欲,進而促進學生對閱讀的熱愛。《行路難》為李白創造,其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有兩個典故,分別為姜子牙與周文王,伊尹與商湯的故事,都是關于君王愛人才,人才助君王平天下的事例,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讓學生了解典故,并為其營造相關的意境,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李白作這首詩的意圖,讓學生明白當時的李白受到權貴排擠,被迫遠走他鄉,豐富學生的情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掌握意境營造的有效方式。
例如,教師教學《桃花源記》這篇文章,首先利用課下的時間,為學生準備充足的學習資源,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意境。如教師將《桃源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其意境的美妙,并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描繪,此時有學生回答:“老師,這幅畫描寫的應該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苯處熛驅W生表示肯定。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桃花源記》的優美朗誦,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到桃花源的意境之中,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加深對“桃花源”的認識,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品味該文章的情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細細地品味其中“與世無爭”的景象,從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見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進行逐一驗證。
三、擴大閱讀范圍,拓展學生視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篇文章閱讀就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百個人讀應該會產生一百個意見,同樣的道理,同一篇文章結合多種背景,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視野,從而讓學生以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文章,進而找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此同時,閱讀范圍的擴大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體驗,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加深文化底蘊,從而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學《藤野先生》時,初讀文章時感覺作者魯迅的寫作風格簡潔明了,帶有些許幽默,文章內容也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尋味。此時教師讓學生放慢速度進行閱讀,細細體會文章情感,去考慮為什么“藤野先生”是魯迅“最感激”的老師。此時學生紛紛進行閱讀與思考,尋找答案。當學生在文章中找到之后,教師先讓其保留,然后向學生介紹作者魯迅,并將其他文學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對魯迅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進而細細地體會這篇文章,找到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了擴充,對文章的理解得到了提升,提高了閱讀的質量。
四、傳遞閱讀技巧,增強綜合實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斷地向學生輸送知識,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文化底蘊,終究是有限的,但是當學生自己掌握閱讀技巧之后,便可以開展閱讀學習,隨時隨地進行高質量閱讀,這是一項終身受益的技能。而初中生的心智發展較為成熟,他們能夠懂得方法與技能的使用,因此,教師應該向學生傳遞閱讀技巧,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應該向學生傳遞新聞的閱讀技巧,對文章的開頭進行詳細閱讀,并掌握文章大意,然后進行文章內容的細讀,對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以及結果進行匯總,最后形成一個整體的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學會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將其點睛之筆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總之,閱讀技巧就像是一個工具,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如虎添翼,加快精讀文章的效率,提高閱讀文章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實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門藝術,情感的烘托,技巧的傳達都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幫助。語文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為學生講解多樣的閱讀技巧,引導學生精細地品讀文章,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深層含義,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語文實力,進而增強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如此才能讓語文課堂呈現出別樣的精彩。希望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在語文閱讀中收獲豐碩的果實,展現自己的風采。
參考文獻:
徐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