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域資源與文化藝術融合的區域品牌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區域資源是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基礎。區域資源是在一個范圍內,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來提升該區域的目前或未來的條件,包括各種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源以及文化資源。本文主要從區域文化資源角度進行論述,包括區域文化資源的價值,以及與文化藝術相融合的具體體現,對區域文化品牌發展構建的意義等。
關鍵詞:區域文化資源;文化藝術建設;區域文化品牌
區域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那么區域文化資源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區域文化資源從價值意義的角度上看,可分為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經濟效益價值。而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需要與文化藝術相結合,這就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創意思維,通過與文化藝術的有機融合,使得區域文化資源轉為資本,也使得文化藝術創意活動推動區域品牌的構建,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
1 區域文化資源價值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源。各個區域的文化發展在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作用。通過文化藝術來挖掘和開發區域文化資源,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步伐,將文化資源的價值體現出來,使得區域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而針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的前提是對其價值的認定分析,這會影響到區域文化資源創意的方向思路與方法,總的來說,區域文化資源從價值上來看有三類: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經濟效用價值。
首先是歷史文化價值。我國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變遷,各個區域的文化資源都有著自身的特色,極具民族性與地域性特點。特別是有著區域特色的自然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遺產,都極具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例如湖北丹江口的武當山,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尤其是峰頂大殿的金頂,體現了明朝時期的盛世。雖然說武當道教文化不是其獨有的文化資源,但是武當太極與功夫具有非常廣泛的知名度,可說是自帶的品牌特性。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歷史文化價值的分析評定,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區域文化的深度以及在社會上的反響,也能夠更好地對區域文化資源激進行文化藝術創意。
其次,藝術審美價值。區域文化資源的藝術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地域文化特色方面,體現地域風情、生活習俗、信仰以及倫理道德等與社會人文相關聯的各種表現方面中。區域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與風俗,因為只有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審美才更利于文化的傳播交流。例如我國敦煌莫高窟中的石窟佛像,就有著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并且因為是庫內精美的石佛造像藝術,成為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
再看區域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價值。客觀物質文化形態的文化資源,能夠轉為文化產品,并且本身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人們在消費文化產品的同時就產生了經濟收益。區域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價值的實現,需要通過文化藝術的創意進行轉化,使得文化資源的象征符號成為一種文化品牌標識,并得以在市場中傳播流通。
2 區域文化資源與文化藝術的結合體現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現當代藝術興起,這時期的文化藝術創作與傳統的區域文化資源的接觸也形成了一個小高潮,一直延續到“85新潮”時期,這期間很多藝術家用西方的現代藝術設計理念與創作技法,與傳統地域文化中的各種圖形、符號相結合,增加了藝術創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在藝術創作中折射出社會現實。90年代后,當代藝術越來越活躍,我國很多藝術家開始借鑒西方藝術創作和多種已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再次利用創作,并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使得區域文化資源與當代文化藝術都大放異彩。
以當代文化藝術的創意思維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的應用。在新時代,對區域文化資源要注重其內涵本質的傳承與保護,注重與藝術的融通運用。區域文化資源與文化藝術的結合,在于賦予其獨特的藝術性,通過藝術活動使其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或者凸顯其本身所具有的藝術人文氣息。要對區域文化資源的工藝、藝術形態以及文化等層面上的創新應用探索,用當代的藝術創意思維去提煉區域文化資源中的各種文化藝術元素,綜合考量其產生的區域環境、歷史變遷、性質定位等,深入挖掘區域文化資源的文化、藝術形態,包括圖形構成、色彩對比、造型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等,對其外在形態的藝術性、制作工藝的環保性以及文化內涵的傳統性追求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歸納,凝練區域文化資源的藝術個性。挖掘區域文化資源的藝術個性以使其創新發展,是開發區域資源的必然要求。
區域資源的開發運用,要保持其文化性的傳承,注重其內在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伴隨著社會形式的發展,區域資源存在的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很多現代化手段與載體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根基,特別是對于具有歷史文化性與藝術審美性的區域文化資源的應用,要堅守核心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例如溫州市龍灣區的非遺體驗基地,非遺資源成為體驗式的產品,需要對非遺資源在保持其原來文化特質的基礎上進行現代設計。在體驗基地中有一項叫作瓷杯畫的項目特別的受歡迎,瓷杯畫是由溫州蛋畫和甌窯經過獨特的創意轉化來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瓷杯具上運用了蛋畫技法。瓷杯是體驗的載體和材料,鹿城區非遺創藝坊的志愿者團隊還研制推出了非遺體驗項目的材料包,具體有溫州米塑、樂清細紋刻紙、麗岙花燈、仙巖鉤花、草編技藝、溫州葉同仁中藥老字號、溫州剪紙、仙巖瓦當花檐制作技藝、蒼南蛋畫等,材料包的流水線生產降低了體驗成本,同時也從材料把關層面提高了溫州地區非遺文化資源的體驗質量。將區域資源與文化藝術活動的結合,加強了公眾文化精神審美的消費意識,提升了群眾在生活中對文化品質的追求,也促使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凝聚點,從而促進區域資源文化性的傳承與弘揚。
3 藝術活動創新區域資源對區域品牌的影響
區域資源通過文化藝術活動的設計創新,將區域資源內化轉變為具象化和符號化,特別是朝向文化產品的轉型,就使其具備了商品性、紀念性、保值性,這些特性也是構建起獨特品牌的重要因素,能夠使其對接不同區域、群體以及文化背景的市場消費人群。 通過文化藝術對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管是搭建多元文化產品體系還是改變商業運作模式,都是將對文化性與產業性相結合,探索兩者相加的邏輯。區域資源有著強烈的地域特征,涉及不同地域以及民族的獨特生活方式與風土人情,運用現代藝術設計創意思維對其進行深度的開發運用,賦予其匠心渲染其藝術性,也是對當前社會市場文化產品消費升級的詮釋。例如我國楚文化的所在地武漢,2011年9月在其核心地段創立中央文化區,傾力打造的以文化為核心,兼具旅游、商業、居住功能的世界級文化旅游項目。文化區中的楚河漢街項目是整個工程的重要內容。漢街的建筑形式以民國風格為主,并穿插現代建筑和歐式建筑形式的時尚元素,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傳承尊重,又彰顯出對未來的期盼和憧憬。在漢街還設置有五個特色文化廣場,有屈原廣場、昭君廣場、知音廣場、藥圣廣場、太極廣場,以此紀念湖北歷史文化名人,這樣的設計也利于均化文化區中的人流量。而目前已經開業的漢街,因其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創造了我國的六個之最,是中國最長、最具有文化特色、業態最為豐富、快時尚品牌最匯聚、夜景最炫麗、建筑最具特色的商業步行街,而漢街商圈也已經形成自己獨特而響亮的品牌,是武漢人民新的驕傲。
區域資源與文化藝術活動的融合,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傳承民族文化的多樣形態,也是造福于群眾文化財富的利益主張。而構建的區域文化品牌,對于消費文化的民眾而言,其傳遞的是實用和消費區域文化產品的權利,在區域文化產品中能夠享受到本土文化的附加利益;對于文化產品來說,品質被認可、形象被識別,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態被保留并傳播,其文化影響力的實現,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文化品牌中的文化藝術附加值。
參考文獻:
[1] 秦楊.李冠宇.論新時代區域性藝術類“非遺”應用傳承的發展策略[J].藝術百家,2018(01).
[2] 李碧虹.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中的創新表達[J].美術與設計,2015(03).
[3] 耿達.比較優勢、協調創新與區域文化產業取向[J].重慶社會科學,2016(01).
[4] 趙云雪.區域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文化品牌塑造——以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例[J].四川戲劇,2015(10).
作者簡介:周文(1985—),男,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品牌設計,界面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