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不斷形成并發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重點放在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到生活當中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重視教學實踐,將生活與知識相互融合,在生活和課堂之間架起橋梁,是教師應該要做的。這也是本文要重點分析的問題,通過創新教學方式,讓道德與法制課堂回歸生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回歸生活 教學方法
引言
道德與法制看似是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事實上卻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也應該要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同時,這也是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應該要探索的問題。為了解決實際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這是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轉變道德與法制教育觀念
在傳統的道德和法律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老師的解釋,缺乏有效的互動,這使得學生很難對道德和法律教育產生興趣,道德與法制的教育與生活的實際相脫離,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因此,為了讓道德和法律教育回歸生活,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生活元素,并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或多媒體教學法來改進教學。例如,當學習法律的這一部分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含義以及與其他規章制度的區別。在解釋了法律的含義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學校不可以遲到早退、不能在公共場所吸煙、不可以闖紅燈、不能打架斗毆賭博等,通過現實生活中的這些案例,讓學生自己辨別哪些是違法的。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違法性的概念以及法律和一般規則之間的區別。
二、營造良好的道德與法制環境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和指導者。因此,在道德法律教學中,有必要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保證教學質量。同時,教學環境對學生的道德和法律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2]。因此,學校也應該注意校園氣氛和環境的建設。首先,在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道德和法律教育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注意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以便在教學中向學生解釋更多的案例,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其次,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可以通過張貼與道德和法制相關的口號或海報來加強宣傳,并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學生在道德和法律制度實踐中的榜樣,從而創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創設情境,回味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場景,營造課堂氣氛,抓住適當的機會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手段再現生活中的片段,拉緊學生與知識內容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教學不再空洞乏味,也讓教學自然融入生活[3]。道德和法律治理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而是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情境,營造課堂情境氛圍,打造生活中的課堂和課堂中的生活,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首先,要及時更新教學的材料。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道德和法律教材的設計有些相對落后。因此,教師選擇的材料要有時效性,而且要體現學生所關心的方向。筆者面對的學生是少數民族雜居,學生有侗族、苗族、瑤族、漢族等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有所差異。因此在講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筆者讓學生講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學生自如地說:侗族的斗牛節,苗族的斗馬節,瑤族的習俗等。在發言中,學生不僅感受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懂得與同學相處中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更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其次,在生活中捕捉材料。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或接近他們生活的材料。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知識點,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在課堂上更加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總結和判斷,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4]。將典型教材引入思想道德課堂教學,創造積極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改變學生消極心理的心理定勢,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探索學習。
四、課外延伸,探究生活
除此之外,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道德和法治的形成和發展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探索生活,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課外延伸,探究生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課堂實踐活動,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獨立探索,在活動中快樂學習[5]。比如,可以為學生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當一天的志愿者。主要負責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或是走進社區,幫助社區的職工人員進行相關的工作等。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和勤奮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道德和法律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階層,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從發生和生活的現實中檢驗和豐富他們的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立足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將課堂中的知識與課外的實踐內容相結合,只要將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回歸本質,才能更好的實現它的價值。通過無數次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當課堂回歸到生活,學生的掌握程度才會更好,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才更深。這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尊重學生個體的需要,立足實踐,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然.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研究[D].揚州大學,2018.
[2]史俊華.構建簡約、思辨、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J].名師在線,2018,29:19-20.
[3]孫泊.道德榜樣論[D].蘇州大學,2016.
[4]韓一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7.
[5]戴冰.當代青年工作的價值導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陳婷(1983.11—),女,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