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調整對山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 勇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將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作為自身的定位。山西省進行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本省的高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山西的高職教育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堅持將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對自身的新要求,以經濟結構的戰略部署和“十五”期間的“1311”規劃作為自身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重要指南,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自身和本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經濟結構調整
[作者簡介]王勇,呂梁高等??茖W校歷史文化系講師,山西呂梁033000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4-0202-04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級藍領”。這一定位的關鍵是“應用型人才”,這就使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梢?,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和專業類型必須服務和服從于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必須使其專業設置和輸出專業人才的數量與國民經濟結構和人才需求數量相吻合,尤其是與行業結構相適應。“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就得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更為直接。
早在1999年,中共山西省委七屆九次全會作出了對全省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決策。從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出臺了《關于實施行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及《山西省行業結構調整方案》和《山西省行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法》,掀開了經濟結構調整新的一頁。正在形成的新的經濟結構、行業結構就形成了山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方法、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畢業生就業等的重要標向,由此也向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山西省經濟結構、行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
山西省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工業基地,但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產基礎弱、二產效益差、三產規模小、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指數低的現狀,制約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健康的發展,影響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此山西對全省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出了全面部署。
山西省“經濟結構調整總的目標和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為方向,以深化和提高為著力點,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優勢產業的發展,形成多元化新型支柱產業,確保在2005年明顯見效的基礎上,到2010年使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達到全國中等或更好水平,努力使我省建設成為國家的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立起全面小康社會的產業支撐體系,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概括地講,就是:以潛力產品為切入點,用五至十年時間,調整為“一產強起來,二產活起來,三產大起來”,從產業結構優化再擴展為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2001年9月,山西省又細化了經濟調整思路,結合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綱要,提出并開始實施結構調整“1311”規劃。其核心內容是:在第一產業扶持1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在第二產業重點扶持發展30個戰略性潛力產品,通過加強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活力;在第三產業,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重點扶持發展云岡石窟、五臺山、平遙古城、關帝廟等十大景區,帶動旅游業發展;重點扶持發展100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推進整體經濟的優化升級。通過金融、投資、人才、科技、政策環境等方面的銳意進取,使“1311”規劃成為各類市場主體和政府系統的“興奮中樞”,目前山西省已經實現了“一年起步,二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的階段性目標。
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部分,在行業調整方面,山西提出了在全省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特色農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工、機械、輕工、醫藥、新材料、旅游、文化、房地產等13個行業和事關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大局的信息化、環境保護兩個領域的調整和發展任務。總的方向是大力推進傳統行業的新型化,提升增量,關改存量,提高新型產品的比重;加快推進接替產業規?;龠M支柱產業多元化,減輕初級化結構導致的環境資源壓力,降低產業結構重型化程度,全面提升產業結構的整體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綜合競爭力,從而確保經濟結構調整的“五年明顯見效”,2010年優化升級達到全國中等或更好水平目標的實現。
二、產業結構調整對山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山西省方興未艾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今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實上,山西省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一直滯后于東中部甚至西部的大部分省區,也滯后于本省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沒有采取實質性的措施予以改進,癥結所在莫過于還沒有正確認識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高等職業教育本身的特色,不能科學地定位,將高等職業教育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即認識不到位。當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提高認識,科學地認識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基本定位及其社會意義,重點區分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的界限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效益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功能是滿足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強烈需求,同時能為人們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加多樣化的選擇。由此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基本特征中最核心的內容是此類教育的培養目標定為“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這一定位的關鍵是“應用型人才”,使得高等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也構成了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共同點。而“高素質”的定位,使高等職業教育又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理論水平和應用層次上要明顯高于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最大特色,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
社會對人才不僅有層次上的要求,而且還有類型結構的要求。技術應用型人才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是數量比例要求較大的一類。發達國家,特別是上世紀的德國和日本在戰后經濟起飛,相當程度上是因為非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山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目前經濟結構調整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高等職業教育。
目前,山西省普遍存在著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認識誤區,即將高職院校視為普通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自覺不自覺地向一般性本科院校、綜合性大學靠攏,一切按普通高等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標準要求自己,課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脫離實際,脫離高職教育的定位。忽視了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
場,面向生產和社會實踐第一線的實用性人才的目標;忽視了實際技能的培養,將學校的出路一味鎖定為“專升本”上,往往是“爭名”不成,“創利”機會盡失,危及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必須重新全面審視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發展山西的高等職業教育。
(二)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堅持教育創新,在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辦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次全國職教會議明確了今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是“政府統籌,面向社會,地方為主,依靠企業”。這一方針的基本考慮是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我們應從這一方針出發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周邊的社會經濟環境辦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職業院校來。
全國許多富有成效的辦學模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提出“零距離”辦學理念,實行“先實踐再理論然后再實踐”的辦學模式;河南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實行面向市場、連接供需鏈條的“特色專業選擇”的辦學模式;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了“基地、教學、科研、招生、就業”五位一體的辦學模式,拓展“訂單培養”;新疆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為實現高技能人才“零距離”上崗,采取了雙證“直通車”模式,以及中考升學的“3+2雙直通模式”;江蘇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等。這些辦學模式都堅持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但都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成功的經驗相繼推廣到了全國其他高職院校。
山西省的高等職業教育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服務于省域經濟,服務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借鑒有效的經驗,盡快在實踐中探索出自己的辦學模式。
(三)根據社會需求。特別是本區域經濟結構、行業結構的調整??紤]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
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在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地進行專業設置,不能只考慮自身條件,盲目設定。要積極面向市場,培育特色專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準則。積極探索市場。發展市場,眼睛始終瞄準市場需求,把供求鏈條緊緊連接在一起,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
山西省的高職院校在設置自己的專業時也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密切關注人才市場和生源市場的變化。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貼近;堅持專業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貼近;堅持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貼近;堅持專業建設與產業崗位需求貼近。特別是正逢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轉折時期,我們應抱定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參照“十五”期間的“1311”規劃,瞄準新型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接替產業,特別是居于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和廣闊發展前景的特色農業、煤焦、冶金、電力、化工、機械、輕工、醫藥、新材料、旅游、文化、環保、信息、房地產等行業,設置和發展特色專業,為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在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實際需要,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可以大膽變革辦學方式,實行校企掛鉤,成立由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資深教師組成的教學課程設置的調研機構,對課程結構進行科學系統的論證,制定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課程計劃,削減一些針對性不強的理論課,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建立滿足實訓要求的實訓中心,營造真實和仿真的,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現場相一致的職業活動氛圍,使學生在現代企業環境中得到熏陶,縮短校企之間的距離,達到就業后能快速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又具備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基礎,成為真正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四)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定位,加強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有特色的教師隊伍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決定了其教師隊伍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職教師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教師的基本職業技能外,還需具備較強的應用意識、較強的實踐技能和適應市場需要的多專業的教學能力。但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師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著丟掉特色、向普通高校看齊的問題。從他們自我進修和提高傾向看,其重心僅限于學歷層次的提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加深,恰好丟掉了實踐能力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多專業教學能力的提高這一要求,使高職教師的特色逐漸褪去,導致高職教育特色的喪失,培養的學生特色的喪失,學校競爭優勢的喪失。丟掉了高職院校本身的發展空間。
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適應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高職師資的實踐能力和培養方式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來了。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最大特色是教師也應具備必要專業實踐經歷和實踐能力,以便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技能。山西省的高職院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應加大實踐能力、多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力度,增強教師的應用意識,提高培養實踐技能的自覺性。走校企掛鉤、校所掛鉤、與市場結合的路子,“內培外聘”,千方百計擴大“雙師型”教師、實踐性教師、技能性教師的比例。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請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企業老總等生產建設和社會應用的一線人員走上講壇,面對學生。
(五)拓寬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為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社會需求、職業院校、受訓人員(畢業生)是職業教育的組成要素。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是指對以上三要素及其基本關系的描述(圖1)。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是否與社會需求相吻合是高職院校能否進一步發展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關鍵。產業服務是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上與相關行業聯結的紐帶,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也應該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努力促進職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緊密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建設先進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就業如同產品推銷,必須進入市場。高職院校的全部活動必須面向就業市場,在就業市場中去尋找出路。
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就是今后對山西廣大高職畢業生的要求;經濟結構、行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特別是“十五”期間的“1311”規劃就是高職畢業生在本省就業的重要指南。全國職教工會提出了“四個服務”,即職業教育要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服務技術進步服務,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為“三農”服務,為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這為我們今后高職畢業生就業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根據中央對職業教育的要求,為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山西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培養大量的新生力量和后備軍,將山西省的高職院校及其特色專業建設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后備人才基地。
[責任編輯]:霽 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7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