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深度融合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改革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對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企業三方聯合培養機械工程(職師)專業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工作進行研究。從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學生管理、培養效果等方面進行探索,提出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笥诵履J?,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機械類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等職業教育;?!!舐摵吓囵B;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9-0254-02
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突出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應在四個方面著力:一是要推動職業教育與企業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二是要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三是要拓展職業院校服務職能;四是要著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使得職業教育的結構規模更加合理[2]。
產教融合是一種新型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經濟活動方式,實行產教融合可以使高??焖龠m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養高水平技術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3]。
為加快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增強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機械類技術技能人才,我校與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相關企業采取“三方聯動、方案整體設計、資源共同配置、分段實施、合作育人”的方式,開展了機械工程(職師)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試點工作。
二、培養方案制訂
在聯合培養試點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兩校的辦學優勢及柳州市企業優勢。廣西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廣西最早開展本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職教師資培養的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廣西首家全國重點建設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是教育部—中德職業教育汽車機電合作院校、教育部—DMG MS數控專業領域校企合作院校、教育部—FANUC數控系統應用中心合作院校,具有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優勢。柳州采埃孚機械有限公司是由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德國采埃孚(ZF)集團股份公司共同投資建立的生產工程機械傳動部件的合資企業。
試點項目按照工程人才國家通用標準和機械行業人才培養標準的要求,秉持“整合學術與職業課程、學校與企業課程、合作學校之間的課程資源,將工學交替模式與職業資格等級、工作崗位和學位證書進行有機銜接”的原則,通過到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柳州福臻車體實業有限公司、柳州商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調研等形式確定培養目標和崗位要求;通過組織企業一線工程技術專家、中職教師召開工作任務分析會,確定了專業工作領域、典型工作任務以及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確定了以培養掌握數控加工技術的職師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其主要由三方面課程組成:一是理論類《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機械原理》等課程;二是實踐類《線切割技能訓練》、《電火花加工技能訓練》、《數控車工技能訓練》、《產品創新設計訓練》、《加工中心技能訓練》等課程;三是師范類《職業教育學》、《口語技能與演講》、《職業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教學法》、《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將工學交替模式與職業資格等級、工作崗位和學位證書進行有機銜接,通過彈性化的課程體制,保持課程與現代科技、產業技術的同步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技術創新素質及關鍵能力。
三、培養模式探索
在培養過程中,我們采取了“5+3”?!!舐摵吓囵B模式,其中,在本科院校學習時間不少于5個學期,主要由本科院校教師擔任的課程達總培養學時的5/8,由高職院校教師和企業專家擔任的課程達總培養學時的3/8。課程設置中綜合素質培養占5/8,工程能力培養占3/8。實施“三證”教育,考核合格后,學生可獲得“學歷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
為保證教學質量,兩校從質量建設、質量管理、質量評估等方面入手,構建質量監控體系框架,進一步完善各教學環節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及教學工作規程,并將教學評價從課堂延伸到考試命題、試卷評閱、實踐教學等環節,保證質量建設的有序性和質量管理的有效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兩校之間的師資、課程、實訓基地、工程技術中心、網絡資源等教育教學資源相互開放,實現高效共享,從而為試點工作提供資源保障,使學生真正享受兩校的教學資源、優秀的師資以及良好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四、師資隊伍建設
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更加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培養具備實踐能力,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學校通過人才引進、進修培訓、以老帶新、企業掛職、聘請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為外聘教師等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了一支具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熟悉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規律、掌握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方法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此外還建立“崗位輪轉”一體化教師培養模式,加強專任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創建開放的“師資管理平臺”,校企共同推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同步提高。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兩校共建師資優化配置機制,形成雙師型的應用技術創新團隊。以應用研發項目為引導,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通過培養、引進、流動等措施,將教師匯聚到技術創新績效最優的應用研發項目和最新的產業群技術領域,組建跨專業、跨行業、跨院校、跨領域的高水平師資團隊。
五、學生管理
在學生管理方面,兩校配備了雙班主任和學業導師,在生活和專業學習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由于學生跨校學習和生活,兩校在課程修讀、成績管理、學科競賽、畢業就業等各方面有不同的管理規定。校校雙方成立了聯合培養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簽訂了相關協議。同時不定期召開校級、學院層面的會議,協調和解決聯合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召開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了解任課教師教學情況及學生學習、心理、生活動態。
在就業環節,兩校共同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積極舉辦專場招聘會,拓寬就業途徑;召開學生就業工作動員會,提升就業服務質量與效果;同時強化學生就業安全意識教育,確保畢業生求職安全。目前2014級機械工程(職師)專業學生已經順利畢業(1名學生延遲畢業),93.75%的學生在機械工程相關行業就業。由于兩校協同作用,該班級學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均高于相同專業其他班級學生。
六、人才培養效果
經過四年的聯合培養和改革實踐,機械工程(職師)專業與企業深度合作,建設了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國際化學習的平臺,具備了國際化視野。在兩校開展的學生滿意度調查中,試點專業學生的滿意度均高于其他在校生。
七、結語
把產教融合貫徹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出專業性強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機械工程(職師)專業通過產教融合、?!!蠛献鞯呐囵B模式,學生在專業技術能力、工程實踐操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人才培養適應企業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專業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7〕95號.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
[3]李巖.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8,(2):72-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48456.htm